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截至去年底,成都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500公里
躋身2000萬人口俱樂部的成都,近來正處于關注的焦點。人口的激增是城市吸引力的體現,也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關鍵。但相應地,人口的激增也是挑戰,考驗著超大城市的現代化治理水平,考驗著對大城市病的有效抵御。城市如何合理、適宜,乃至從容地安放下2000萬人口?這是 成長的煩惱 ,也是必須的探索。
知乎上有一則帖子,提問很短,但跟帖很長: 身在大城市的你,每天通勤多長時間? 。互動討論的熱烈,印證了 通勤 時長之于大城市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其中顯示,在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單向出行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時耗。成都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39分鐘,這在國內特大城市中,并不算靠前水平。
今年起,成都把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作為 十四五 期間全面實施的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之一,并提出具體目標,將成都中心城區建成區的平均通勤時間縮短至35分鐘。
乍看之下,從39到35,時間短了4分鐘。但若放到超大城市的通勤時間坐標中來看,4分鐘卻是著實不短的一段刻度。其背后,有著長長一串大城治理的復雜密碼。
為了解開這 4分鐘 背后的通勤密碼,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深度對話了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城市交通院副院長俞雪雷,以及對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內容起草有著深度參與的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四所所長李星。我們試圖通過對話,找到人口2000萬時代,通勤提效的關鍵路徑。
2000萬時代 的通勤路, 痛點在哪?
如果能將39分鐘的平均通勤時間縮短到35分鐘,那是很不容易的。 俞雪雷說,別看僅4分鐘,換個角度,這是10%的提升。再換個角度看,城市的生長仍在繼續,幾年后,若通勤效率與當前持平,尚且是進步,若再有提升,就更不易了。
通勤,專門指代上下班交通,也是城市交通中最最繁忙擁堵的時段。去年底,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顯示,北上廣深的上班族,單程平均通勤耗時41分鐘。而在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通勤時間60分鐘以上。其中,上海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42分鐘。國外大都市面臨同樣的問題,東京平均通勤時間為58分鐘。
成都的通勤平均時耗39分鐘,中心城區平均通勤距離9.1公里,在國內特大城市中并不算靠前水平。究其原因,除了一定程度的職住分離、常規公交通行效率還有待提高,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小汽車出行占比超過了30%,機動化出行占比較高;另一方面,軌道交通與公交、慢行換乘接駁體系融合不足,軌道兩端接駁用時占 門到門 全程通勤用時的42%,降低了軌道交通通勤的效率。
李星舉例,東京都市圈是名副其實的 軌道上的都市圈 ,除了高密度的軌道交通網絡,其更值得借鑒的經驗,就是軌道兩端盡可能與目的地相銜接。李星說,從成都的現實情況來看,軌道兩端到出發點和目的地的時間占據了全程通勤的四成以上。也就是說,從家出門上地鐵,以及下地鐵后到單位,這部分的耗時大有提升空間。
正因如此,成都大力推進TOD建設。這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優勢之一就是將一切場景與軌道站點密切銜接,讓通勤實現最大化便利。
需求管理,讓公共出行的競爭力勝過小汽車
交通經濟學里有著非常著名的 當斯定律 。在政府對城市交通不進行有效管控和科學治理的情況下,新建的道路設施會誘發新的交通需求,而交通需求總是傾向于超過交通供給。換句話說,道路修得多,未必意味著擁堵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越修越堵。
對于一座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小汽車出行需求量,必然會大過路網的承載,這很難通過單純的新增道路去解決。那該如何解決?一個共識是,必須讓地鐵發揮更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小汽車讓位地鐵?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手段,交通 需求管理 。俞雪雷和李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 需求管理 的必要性。簡單說,就是通過管理舉措,對人們的出行需求作出引導,讓更多人去選擇公共交通,而非小汽車。
比如巴黎,其構建了高效的市域鐵路、有軌電車、常規公交協同運營體系,小汽車出行占比僅為13%。
針對成都而言,最實際要解決的,是進一步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的競爭力,讓其競爭力大過小汽車,成為出行首選。在俞雪雷看來, 準點率 ,時間可控,是公共交通出行的極大優勢。
舉個上海的例子,如今上海軌道交通網絡已基本成型,現在第二步工作是梳理地面公交網,使其能夠跟地鐵更好地銜接。 俞雪雷說,這些地面公交車的路線要深入到小區里面,讓人出了家門就能坐公交,進而無縫換乘地鐵。
還有一點,是要運用好智慧交通手段。俞雪雷表示,上海在嘗試的智慧交通做法,就包括讓地面公交時間可感知可預測。通過智慧手段,出行人在出家門時能直接查詢到所要乘坐的公交車幾分鐘內可達,多少時間可以到達目的地。時間精準可控,接駁便利,那么必然會有更多人放棄小汽車而選擇公共出行。
人的體驗是第一位,時間并不是唯一標準
根據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成都實施了六大行動,包括職住平衡促進行動、交通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公共交通提質行動、交通治理優化行動、通勤場景營造行動和交通政策引導行動,以一套組合拳,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在此基礎上,成都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 十四五 末期,成都地鐵運營及在建里程數將達到85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要讓更加密集的地鐵網,優化市民的出行。此外, 十四五 末期,成都通勤出行的綠色交通分擔率將超過70%,成都中心城區建成區平均通勤時間將縮短至35分鐘。
但其實,時間未必是第一位的。 就城市通勤而言,出行者的幸福感不僅取決于時間,更取決于體驗感。 李星說,時間可控、環境舒適、場景多元、服務便利,這一系列的元素都影響著人們的出行體驗。 時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以人為本才是核心 。
因而,城市要提升的,除了通勤時效,更有出行體驗。截至2020年底,成都已累計建成1018條 回家的路、上班的路 社區綠道。2021年,成都提出將持續規劃建設1000條 回家的路 上班的路 旅游的路 上學的路 ,營造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消費場景,這實際上,正是在以人為本,強化出行體驗,優化出行環境。
根據成都對未來出行結構的預期,到2035年,地鐵出行將占中心城區市民出行總量的40%,常規公交車占10%,機動車占15%,慢行占35%。會有更多人自主選擇在環境更優、場景更豐富的 回家的路 上慢行,途中可賞花、消費、逛街、品茗。那么,即便時間慢下來,也能收獲從容與愜意。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