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信仰 傳承
大地是一部無字的史書,把滄海桑田、人世變幻鐫刻其中,然后又在不經意間抹平,任人探訪、品讀與評說。
莽蒼蒼五百里井岡,如今已是一片綠海,不知名的野草藤蔓遮掩了當年的戰壕,各種紅色遺跡早不是曾經煙熏火燎的模樣,紅米飯、南瓜湯也成為了人們憶苦思甜的菜肴。盡管硝煙早已散盡,但我們還是能從挑糧小道上體會到紅軍的千辛萬苦,從講解中、從書本中感受到當年的艱苦卓絕。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共產黨人不懼千難萬險為了救中國而奮斗?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背叛其出身毅然投身革命?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革命烈士視死如歸前仆后繼?
陳毅安烈士是共產黨員,參加過井岡山斗爭。1927年9月,秋收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途中,陳毅安給未婚妻李志強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說: 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 因為與志同道合的同志在一起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使其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哪怕物資條件再艱苦,在他看來還是 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 。撥開歷史的塵埃,回溯走過的道路,我們可以發現,是信仰的力量,支撐著共產黨人不懼千難萬險為了救中國而奮斗,支撐著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背叛其出身毅然投身革命,支撐著革命烈士視死如歸前仆后繼。
信仰一詞漢語古已有之,其意思是指某人自發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自覺不自覺地懷著這種精神信仰,所以我們的民族始終不會沉淪,文明始終不會斷絕。一百多年前,面對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 ,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苦難、挫折、失敗。因為錯過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這個農業大國,淪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任意欺凌的半殖民地。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苦難當中,民族快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境地悲慘,慘絕人寰。這豈是創造了5000年輝煌文明的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應有之境遇?
每到危難關頭總有英雄挺身而出,這是中華民族的特性。面對這一次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無數英雄兒女挺身而出,嘗試過無數方法,卻難以讓民族擺脫積貧積弱,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只要少數之中的少數,優秀里面的優秀,不肯坐以待斃,這個民族就總有希望。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中的少數覺醒者首先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石庫門、嘉興南湖的紅船上,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民族救亡的重任就歷史性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從此,共產主義就逐漸成為了中國先進分子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舊中國積貧積弱,人民文化程度不高,自然談不上什么高大上的信仰,但人民就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相信一條,中國共產黨好。所以人民跟著中國共產黨,奮不顧身,終于奪取了全國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特別是近些年來,神舟上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一條條高速高鐵聯接著壯美河山,一個個人間奇跡在我們身邊發生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中國在發生巨變,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著巨變。依托紅色培訓紅色旅游,井岡山人民發展紅色產業,摘掉了貧窮帽子,實現了脫貧致富。吉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座小小的落后城市,變成了產業興旺、交通發達、高樓林立、人民幸福的城市。這些變化疊加,潛移默化之中讓人產生信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一定行!這也正是現在的中國人越來越自信的關鍵原因。
巍巍井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艱苦努力,見證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形成,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擺脫貧困帽子的辛勤奮斗,未來,還將見證更多的人間奇跡。
文/井岡山報融媒體記者涂宏
紅色故事
毛澤東當 排頭兵
927年10月22日傍晚,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來到遂川縣大汾鎮宿營,遭到了遂川縣反動地主武裝、縣靖衛團團總肖家璧隊伍的突然襲擊。突圍后,毛澤東身邊只剩下由特務連黨代表羅榮桓、連長曾士峨帶領的30多人。連著幾天的日夜奔波,戰士們個個疲憊不堪,沒精打采地散坐在地上。毛澤東看到大家精神不振,就站起來朝中間空地邁了幾步,雙足并攏,身體筆挺,精神抖擻、堅定自若地大聲說: 同志們,現在來站隊,我站第一名,請曾連長喊口令! 他的腳本來就被草鞋磨爛了,衣服也破了,但是眼睛炯炯有神,他那堅強、鎮定的神態,鏗鏘有力的話語,立刻強有力地感染了戰士們。戰士們一個個都振作起來,抬頭挺胸迅速提槍站好隊,向著毛澤東那高大的身軀看齊。經過尋找,團部及直屬部隊、第一營一連200余人又在井岡山下集結了,在毛澤東這個 排頭兵 的帶領下,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向荊竹山挺進。
小井殉難浩氣存
1928年10月,井岡山開始興建小井紅軍醫院。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建起了一個可容納200多名傷病員的醫院,被命名 紅光醫院 ,這是中國紅軍的第一所正規醫院。1929年1月,湘贛兩省敵軍調集18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 會剿 。1月29日,敵人繞過紅軍正面陣地偷襲了小井村,在醫院養傷的130多名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來不及轉移,被敵人團團圍住。他們用拐杖、板凳、木棍等同敵人殊死搏斗,終因寡不敵眾,全部落入敵軍手中。敵人把傷病員拖到距離醫院100多米遠的小溪旁一塊稻田中,對紅軍傷病員嚴刑拷打,威逼他們說出紅軍主力的去向和群眾隱蔽糧食、武器的地方。傷病員們面對敵人的槍口,面不改色,忠貞不屈,視死如歸,無一人開口。敵人惱羞成怒,瘋狂用機槍向手無寸鐵的傷病員掃射,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小井村的潺潺溪水, 中國共產黨萬歲 的吶喊聲響徹整個山谷。
謝甲開寧死不屈
1928年3月,毛澤東和何挺穎率領工農革命軍主力進軍湘南,寧岡兵力頓空。當地土豪劣紳和國民黨軍乘機卷土重來,揚言要血洗茅坪。
中共寧岡茅坪鄉支部書記謝甲開挨家挨戶通知鄉親們上山隱蔽。敵軍包圍一個村莊時,謝甲開就地隱蔽在一戶人家的土樓上。敵人沖進村子里四處燒殺,搜捕到了謝甲開。
謝甲開被押到茅坪河邊,敵人對他嚴刑拷打,逼他說出茅坪鄉黨政干部的去向。謝甲開嚴詞拒絕。敵人一再威逼,謝甲開高呼 共產黨萬歲 。敵人砍斷他的雙臂,他仍然高呼 共產黨萬歲,打倒土豪劣紳 。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謝甲開視死如歸,他痛斥了國民黨新軍閥背叛革命和屠殺革命群眾的罪行,高呼革命口號。最后,敵人無計可施,慘無人道地將謝甲開的胸膛剖開,挖出心肝,并碎尸五段,拋入河中。
在生與死的選擇前,謝甲開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對黨無限的忠誠!
井岡山報融媒體記者胡正根 整理
一句承諾映初心
古人云: 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誠信往往能讓人贏得比財富更多更珍貴的東西。
對于青原區東固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返聘講解員夏淑英而言,能40余年如一日,信守對婆婆臨終前 要講好東固的革命斗爭史,包括講好胡海的歷史故事,傳承好東固的紅色基因 的承諾,便是這一生最大的滿足。
現年58歲的夏淑英個頭不高,臉型瘦削卻精神矍鑠。丈夫的爺爺邱有文是長征烈士,犧牲前曾再三叮囑后人: 烈士的鮮血不可白流,必須將他們的故事告訴后人。
紅色家風代代相傳,之后家婆鄒如玉也常教導兒媳夏淑英,要將東固的革命斗爭史講好,將東固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對此,夏淑英銘記于心。
還記得當年我參加工作時,東固 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 的場館設施條件差,沒有宿舍,辦公室也只是兩桌、兩椅,連像樣的茶幾都沒有。 回憶起1977年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夏淑英笑著說。
盡管如此,夏淑英也沒有一句抱怨,反倒工作熱情極其飽滿,熱心地接待每一位來山的游客。每一場講解,她都盡己所能,不光要想方設法地為大家生動講述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歷史,還要現場為他們演唱《蘇區干部好作風》等革命老區的經典山歌。
長期在偏遠山區工作,其實,夏淑英并非沒有離開的機會。1979年,聽過夏淑英出色的講解后,吉安縣文化局相關負責人點名要她去新建成的烈士紀念堂工作,丈夫欣然應允,她卻婉言謝絕;1985年,夏淑英借調到文陂二七會議紀念館,好不容易有了向城區靠近的機會,她卻瞞著家人工作一年后,毅然回到了東固;1991年,當時的縣委書記要調她去文天祥紀念館工作,丈夫和孩子們都力挺她走出大山,夏淑英又借故推卻了。
三次 臨陣脫逃 ,家人對她的選擇很不理解,丈夫責怪她,夏淑英卻說: 我是邱家的媳婦,得牢記邱家的祖訓。
堅守山區幾十年,只為講好東固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自參加工作以來,夏淑英的足跡遍布整個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服務群眾400萬余人次。多年來,她還搜集了10多件珍貴文物,帶人遍訪東固健在的老紅軍及其后人,整理了200余首紅色歌曲和近20個感人的紅色故事,與人合作組建紅歌隊傳唱紅歌,成了東井岡名副其實的 紅人 。
2000年,為了讓紅色教育深入校園,夏淑英還志愿擔任起原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 和現 東固民族小學 的校外輔導員,并物色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 小小紅色講解員 。而那些出色的 小小紅色講解員 ,長大后又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繼續播撒東固紅色革命的種子,成為一個又一個 夏淑英 。
如今,即便退休在市區的家帶外孫,夏淑英依然對講解工作富有熱情。就算在住的小區,碰到對紅色歷史感興趣的大叔、大嬸和小孩,夏淑英總要講上幾段東井岡山上的紅色革命故事,興致高時不免要唱首紅歌盡興。
我要抓緊時間多講些,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積極傳承東固的 紅 ,這樣我才能告慰長眠于東固山上的這些英烈,才能不負婆婆的臨終之托。 采訪中,夏淑英對記者說。
文/井岡山報融媒體記者鄧勇偉
一份誓言寫忠誠
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著一份特殊的入黨誓詞,誓詞是布質的,最上方 ccp 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其上寫著 犧性個人,言首泌蜜(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 紅布兩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與入黨的時間、地點,它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共產黨人入黨誓詞。
短短24個字中有6個別字。寫下宣誓書的人名叫賀頁朵,是家住在永新縣北田村的一位識字不多的農民。宣誓書筆跡雖然笨拙、文字盡管有差錯,卻生動展現了一位普通農民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對黨的無限忠誠,令人震撼。
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后,41歲的賀頁朵便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他在榨油工作的掩護下,以榨油坊作為聯絡點,建立地下秘密交通站,為紅軍搜集、傳遞情報,還多次參加紅軍攻打永新縣城的戰斗。
1931年1月25日,賀頁朵在自家榨油坊里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晚宣誓結束后,他便激動地在一塊準備好的紅布上一筆一劃寫下這份宣誓書。那段時期,白色恐怖正在全國蔓延,加入共產黨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但這位出身貧寒的普通農民毫不畏懼,毅然入黨,在宣誓書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入黨時間和地點。
1934年,賀頁朵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紅軍長征后,他便留在永新繼續斗爭。后來在白色恐怖下,賀頁朵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此后的歲月里,賀頁朵冒著生命危險將這份宣誓書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夜深人靜時便偷偷取出來默默誦讀,時刻激勵自己堅守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一輩子兌現了宣誓詞里的承諾。
1949年,賀頁朵終于盼來了解放。他取出入黨誓詞,莊重地對家人說: 我入黨時,介紹人反復囑咐,寧愿殺頭,也不能告訴任何人。從入黨到解放有十多年了,我沒有告訴你們,因為這是黨的機密啊! 1951年,中央派慰問團到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時,賀頁朵將這份珍貴的宣誓書親手交給慰問團負責人。
歲月淡化了紅布片的色彩,但這份斑駁的宣誓書卻更顯鮮艷璀璨。賀頁朵的事跡也感召了許多人。賀頁朵的4個孫輩,受爺爺熏陶,20多年來,盡己所能為鄉親捐善款、行善舉,耗資達280多萬元,卻對外秘而不宣,直到近日才見諸報端。
當地在賀頁朵榨油坊舊址興建了宣誓廣場,許多人慕名而來,重溫革命先輩的戰斗故事,在賀頁朵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重溫入黨誓詞。這無疑是一種跨越時代的精神傳承,激勵越來越多的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文/井岡山報融媒體記者白靈
三代傳承擔使命
每天在全國青聯的線上平臺直播,拍攝各種優質短視頻向學習強國等有影響力的平臺投放 近期,井岡山毛秉華工作室負責人毛浩夫暫擱了之前手里一直在做的課程 舊物初心 的設計工作,忙起了各種視頻類講述,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向全世界的朋友們講述井岡山精神,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力量、井岡山精神的力量,以此向建黨百年獻禮。
毛浩夫生活在一個被紅色文化滋養的家庭,爺爺毛秉華、父親毛汝亭和他,一家三代從小受到革命教育和熏陶,傳承紅色家風,宣講紅色故事,弘揚井岡山精神,用實際行動傳遞著同樣的信仰與熱愛,寫下了老中青三輩人的傳承故事。
1929年1月,毛秉華在泰和縣上圯鄉廻龍村出生。雖然祖上三代均是貧農,但他的父親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把家中僅有的薄田賣了,又在村民的資助下,給毛秉華籌齊學費,送子上學。毛秉華從小就愛看書、講故事,和村里的孩子一塊放牛時,他的包里始終都裝著書籍。他不僅自己看,還會講給大伙聽。
從小受到革命教育的毛秉華,漸漸喜歡上了宣講紅色故事。1968年,毛秉華調任井岡山博物館館長,成為 井岡山精神第一宣講員 。從最開始宣講紅色故事,到后來只身去各地拜訪老紅軍及其親屬、收集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他結合多年的講學經驗,讓宣講深入淺出、感人至深。由于數十年如一日宣講井岡山精神,他被稱為 井岡山精神守望者 。
毛汝亭高考后,就選擇哪個專業繼續深造,特向毛秉華請教。毛秉華說: 你爺爺告訴我,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夠帶領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你的大伯毛文均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學中共黨史吧。
毛秉華對中國共產黨的深情,讓毛汝亭為之動容。幾經思考后,他毅然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選擇學習中共黨史。從最開始學習中共黨史,到用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中共黨史,再到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宣講紅色故事,毛汝亭堅持了半輩子。
爺爺、爸爸從小給我講紅色故事,黨史在我的腦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爺爺、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毛浩夫決定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宣講紅色故事。
除了中文講解歷史,作為一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紅色宣傳員,毛浩夫發揮自身英文特長,用英語翻譯井岡山的紅色故事,向外國的朋友們介紹真實、全面、立體的井岡山,提升革命老區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新時代的 守山人 ,我想接過老一輩人的接力棒,在井岡山這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繼續講述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讓自己的青春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征途中熠熠閃光。 毛浩夫說。三輩人的傳承,刻進骨子里的 堅定信仰 紅色情懷 ,就這樣在吉安這片紅土地上代代相傳。
文/井岡山報融媒體記者郭文宇
六樹桂香沁今昔
萬安縣南部的山窩窩里,有一個 紅軍村 ,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打卡,他們在這里聆聽革命先輩的紅色故事,汲取穿越時空的革命力量。
這個 紅軍村 就是萬安縣澗田鄉小東村,位于萬安、興國、贛縣三地交界處,是一個 一腳踏三縣 的偏遠小山村。據當地群眾說,在第三次反 圍剿 的時候,毛澤東率領中央紅一方面軍和中共蘇區中央局到小東村隱蔽休整,因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紅軍故事和一批紅色革命遺址。2019年,當地政府爭取項目資金600多萬元,完成了小東村三處主要紅色遺址的修繕提升。2020年9月,當地政府又啟動了投資300萬元的 紅色名村 建設項目,村莊道路進行 白改黑 ,鋪上了瀝青柏油,新建了紅色文化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繁茂的桂花樹、寬敞的柏油路、花木點綴的縱橫村道 在陽光的映照下,這個 紅軍村 煥發出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淡雅清香。在紅色文化廣場的六棵桂花樹下,該縣澗田鄉文廣站站長何燕春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了小東村 六青年參軍 的故事。他說,1931年9月,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和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小東村休整期間,當地村民迅速掀起了參軍熱潮,小東謝家有6位青年報名參軍。離開小東時,為了留下一個念想,每個青年親手種下一棵桂花樹。時至今日,桂花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
感人的紅色革命故事,讓前來參觀的游客接受了一次紅色革命洗禮。他們被革命先輩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精神所震撼、所折服,不約而同地在紅色廣場上的紅軍戰士銅像前肅穆默哀。
盡管戰火的硝煙已經散盡,但是紅色精神卻永放光芒,不斷地激勵著小東村一代又一代人奮斗不息。在 紅色名村 項目建設中,小東村民自發地把家傳的紅色革命遺物都捐獻出來,包括煤油燈、紅纓槍等,這些紅色遺物現在都陳列在修繕一新的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內,讓前來參觀的游客一飽眼福。
據村黨支部書記雷明生介紹,打造 紅色名村 的目的不僅是要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激勵黨員干部進一步做好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還要通過挖掘紅色資源,打造愛國主義、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發展鄉村紅色旅游,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