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文藝作品的成色和品質,是衡量其藝術成就的重要坐標。
“《紅色東江頌》是綜合性整體藝術的具體表達和生動體現。”作為節目總導演,林波對整個主題文藝活動感觸頗深。他說,劇目集交響樂、戲劇、朗誦等于一體,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融合,這是創作成功的基礎。同時,藝術表達上注重“歷史對應感”,表演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歷史,以及創作團隊的反復打磨,各方的共同努力賦予了作品極高的藝術成就。
文藝精品不是“一不小心”、抱著玩兒的心態就可以造就的,也不是僅憑靈感就可以催生的。讓惠州學院東江流域音樂研究所負責人王振龍體會最深的,就是所有創作人員的努力付出,最后成就了作品的“精”。他和創作團隊把作曲創作任務作為工作、生活的重點,夜以繼日地忙碌著,“就拿《東江謠》來說,4位創作老師就反復修改近10次才定下來。”
歷時一年精心打造,市委宣傳部全面履行好“牽頭抓總”職責,多次召開劇本研討會,邀請文化、文藝、黨史、詞曲、音樂等各方面專家對每個節目、每個篇章的構思、立意、呈現形式等進行研究,嚴格把好政治關、藝術關。全體創排人員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傾情奉獻,以優秀作品說話。
“這是惠州難得一見的文藝佳作,樹立了惠州文藝新標桿,打造了惠州文藝新高峰。”參加座談人員紛紛表示,《紅色東江頌》打造出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劇目,為全市人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
精神滋養
收獲了滿滿正能量
《紅色東江頌》的所有演出作品圍繞惠州重大黨史事件展開,堅持以真為本、以實感人,讓全體參與創排人員收獲滿滿。
為了用好惠州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精彩呈現百年黨史,市委宣傳部牽頭精心策劃、組織、打造奉獻這部紅色主旋律作品,舉全市宣傳文化戰線之力組成的創作團隊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十數易其稿,可謂“千錘百煉”。
《紅色東江頌》樂團指揮、惠州學院音樂學院黨總支部書記岳曉云表示,接到創作任務后,大家團結一條心,始終堅持“一盤棋”思維。“掏心掏肺把創作意見表達出來,一個目標就是把事情做好,這種團隊協作精神讓我很感動,也從中收獲了滿滿正能量。”他說,正是得益于大家的齊心協力,作品才得到如此精彩的呈現。
“看完這部音詩畫,我的感受可以用三個‘非常’來形容:非常驚艷、非常受教育、非常有信心。”惠州廣電傳媒集團新媒體公司總經理胡鵬飛說,演出劇目全面展現了黨在惠州的光輝歷程,自己在參與創排過程中再次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
《紅色東江頌》的創排和演出,不僅實現了市委重大政務活動的成功,也是全市宣傳文化系統擔當使命履行主責主業的重大成功,是惠州市與惠州學院探索校地深度合作的成功范例,更是主創團隊團結協作、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群策群力開展集體創作的巨大成功。
“真正的文學創作需要持之以恒的辛勞與付出,但當作品完美呈現出來時,內心充滿了獲得感、幸福感。”市文藝創作室主任賈慧敏表示,參與創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演出作品記錄了惠州百年滄桑巨變,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共產黨人百年來艱苦卓絕的非凡成就,這些本土黨史大事,值得我們入腦入心、持續思考、滋養人生。
再接再厲
擦亮區域文化品牌
“惠州日報評論員文章稱《紅色東江頌》‘是惠州城市文化新名片,更是惠州城市文化新資產’,我深有同感。”惠州保利文化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華說,對于這樣一個經典作品,從演出組織的角度來看,下一步就是要運用好這一“文化資產”,盡快提煉出一個“巡演版”,加強演出推廣,再一個就是在《紅色東江頌》主品牌演出項目的基礎上,考慮打造一些“子品牌”,如交響樂作品可以交響樂配畫的方式,和獨唱、朗誦等融合。
市歌舞劇院總經理王勝華認為,接下來,要在歌舞創作上,進一步對作品打磨提升,尤其是注重創新,在充分尊重創作規律基礎上,扎根惠州這片紅色沃土、緊跟時代步伐,統籌好傳承與創新,結合好傳統與現代,努力打造更多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精品力作,著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為提高惠州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知名度作出新貢獻。
“一幅史詩級畫卷、一部頂流重頭戲、一聲奮進新號角、一份精神土特產、一張文化新名片。”參與座談的嘉賓一致認為,《紅色東江頌》的成功首演,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創排人員的信心。作為一張惠州文化新名片,大家希望以此為新起點,全力推進藝術精品創作工作,打造更多文藝精品力作,用文藝彰顯文化魅力,以精品講好本土故事。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