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從軍的兒子祁才政因患腦膜炎失憶并患上精神失常,在部隊治療4年收效甚微,1978年羅長姐決定將兒子接回老家。自此她終日看管照顧,43年間唯一一次離開家門,是2013年到北京領取全國道德模范獎。回家頭十幾年,祁才政幾乎每天都發病,他常常揮起拳頭擊倒母親,甚至曾將侄兒扔向火塘。“有時候被他追著打,我就躺在地上裝死。等他走遠了,我再爬起來,為他做飯。”羅長姐說,自己很少感到難過:“祁才政很孝順,以前部隊發了糖果、肥皂,他都會帶回家。他是因為生病了才這樣對我,我理解他。”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她經歷了這些依然很樂觀,從不跟人抱怨。”宜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萬紅說。羅長姐成為宜昌“好人之城”的代表人物。“好人不是大家平時說的和壞人相對的概念,而是指由中央文明辦評選的、特定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據高萬紅介紹,“好人”有具體的評選標準,包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敬業奉獻、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多個類別。
在《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對象中,枝江市顧家店鎮年逾古稀的薛傳根自發投身于生態修復,讓三峽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得以在關洲島安全生長。長陽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從事公益助學30余年,截至今年5月底,募集助學款2480萬元,累計資助了湖北湖南3708名貧困學子。如此案例不勝枚舉。自2008年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開榜,宜昌已累計有103人(組)入選,位列湖北全省同類市(州)第一名。高萬紅提到,逐月更新的“中國好人”是一個基本池,入圍者有機會進一步獲評全國道德模范或時代楷模。
凡人善舉蔚然成風,成為宜昌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并助力宜昌四度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一個城市的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而人的文明體現在道德、精神層面。”高萬紅說,宜昌從抓典型開始,推動全社會向身邊的好人、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學習,逐漸形成“好人之城”的氛圍。
為何是宜昌?
今年4月,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里斯到許家沖村走訪時,為當地的淳樸民風點贊道:“宜昌景美,宜昌人好!”
許家沖村位于夷陵區太平溪鎮,是三峽移民建設的新村。過去幾年,村民謝蓉發動了1400多名壩區移民婦女學習峽江牽花繡,成立了民俗文化公司,常年安置50多名婦女就業。
據謝蓉回憶,移民之初,臨近壩區的許家沖村民可以出租房屋、賣土特產,并不愁生計。然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完工,建設大軍撤離,收入來源隨之減少,村民們開始出現一些負面情緒。“當時就覺得該干點事,于是召集村民跳廣場舞,從2012年起,我又組織一起跳舞的姐妹們創業。”謝蓉說。此后她開發出一系列牽花繡和艾草結合的手工藝產品,并帶動村民發展農家樂和民宿,成為該村增收致富的另一途徑。
和謝蓉相識多年的夷陵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袁平提到,創業過程中,謝蓉從家庭主婦變身為文藝愛好者、峽江繡女培訓牽頭人、婦聯兼職干部、人大代表等,角色不斷轉變的同時,實現的社會價值也越來越大,其中最明顯一點是改變了當地家庭婦女的命運。“以前移民婦女主要在家相夫教子,好一點的去城里做保潔,覺得日子就該這樣過。”袁平認為,謝蓉獲評“宜昌楷模”“宜昌市道德模范”的背后,體現了老一代移民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移民精神。
太平溪鎮鎮長劉勇則提到,移民精神體現的是宜昌人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從抗日戰爭時期有‘中國敦刻爾克’之稱的宜昌大轉移、解放戰爭時期宜昌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到新中國成立后建設三峽工程,宜昌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不斷延續和演化。就像當年我們這兒流行的一句口號:‘大壩建在宜昌縣,全縣人民作貢獻。’”劉勇認為,這些是宜昌得以成為好人之城的重要基礎。
歷史傳承之外,宜昌市社科聯副主席龍會忠認為宜昌特殊的地理環境也是重要因素:宜昌屬于承西啟東、連通南北的“咽喉”要沖,大開大合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宜昌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性格上的豁達善良,民風上的淳樸包容。“這種非常典型的‘自然空間’是‘宜昌好人’成長的直接土壤”。
羅長姐長居在宜昌市五峰縣深山之中,早年交通不便,從她家到宜昌市區需耗費一天時間,而她的故事早早傳遍了整個宜昌。
從軍的兒子祁才政因患腦膜炎失憶并患上精神失常,在部隊治療4年收效甚微,1978年羅長姐決定將兒子接回老家。自此她終日看管照顧,43年間唯一一次離開家門,是2013年到北京領取全國道德模范獎。回家頭十幾年,祁才政幾乎每天都發病,他常常揮起拳頭擊倒母親,甚至曾將侄兒扔向火塘。“有時候被他追著打,我就躺在地上裝死。等他走遠了,我再爬起來,為他做飯。”羅長姐說,自己很少感到難過:“祁才政很孝順,以前部隊發了糖果、肥皂,他都會帶回家。他是因為生病了才這樣對我,我理解他。”
6月19日,93歲的羅長姐在家人攙扶下,出門送別前來走訪的政府工作人員。她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頂照顧了兒子四十多年,如今將照顧兒子的責任托付給了孫媳婦。攝影/本刊記者 黃孝光
一座城的堅守
“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只小小的螞蟻,螞蟻雖然力量很小,但是當它們抱團在一起,就會產生無窮的能量。”“三峽蟻工”生態環保志愿者協會發起人李年邦說。幾個月前,他組織了一場長江江灘撿拾垃圾活動,原以為參與者只有四五百,未料最終到場的志愿者有2000多人。
李年邦本職是一家理發店的老板,2015年10月,受國外志愿者的啟發,從小在江邊長大的他開始在江灘邊撿拾垃圾。每天清晨天未亮便出門,打著手電、拿著垃圾袋走在江邊,一度被晨練老人誤以為是在尋寶。從只身一人到家人、朋友,身邊慢慢出現同行者,一年之后李年邦組建了“三峽蟻工”。
如今在宜昌,類似李年邦這樣的實名注冊志愿者有75.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比例的18.3%,涌現出了一批全國全省志愿服務先進典型。當地媒體報道稱,在典型模范的帶動下,從一個好人、一群好人,再到一城好人,宜昌這座城市的“好人現象”已轉化成顯著的“好人效應”。以從事了30年助學公益的劉發英為例,在她的感召下,許多退休干部、教師、律師等加入助學志愿服務團隊,眾多曾經受到過資助的學生走出困境后,也紛紛加入到助學事業中。
“有一年宜昌中考試卷還把我們寫進去了,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從學生、家長到老師,志愿者群體不斷裂變。”李年邦說。截至2020年底,“三峽蟻工”的常駐志愿者達到1000余人,他們成為長江江灘垃圾清理的主力軍,迄今開展了近700場活動,撿拾垃圾近1000噸。李年邦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從事公益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一群溫暖的人。“他們不是我刻意去找的,而是都自個兒蹦出來的!”
“是我們花了很多工夫去追求‘好人’數量嗎?并非如此。很多人都是默默付出多年,才被我們發現的。”高萬紅說。據他介紹,宜昌形成了宜昌好人、宜昌楷模、荊楚楷模、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層層遞進的線索推薦體系,每月推出的宜昌好人在10人以上。當地已啟動“宜昌好人館”的建設,形成市有好人館、縣有好人街、街道鄉鎮有身邊好人榜、社區村組有善行義舉榜的宣傳矩陣。
6月11日,宜昌市委書記王立表示,要持續加大宜昌城市品牌的宣傳營銷,面向海內外推介宜昌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好產好業,進一步在國際傳播中唱響宜昌聲音、發揮宜昌作用。在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征程中,打造“好人之城”,成為宜昌不斷提升文明素養、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內容。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