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鮮為人知的是,同樣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飽受缺水之苦的鄂西山區,先后有5萬宜都兒女在崇山峻嶺中,僅靠一釬一錘,肩挑背扛,歷時10余年,犧牲52人,終于修建起了澤被后世的生命之渠——幸福渠。“敢叫山河變模樣”的氣概同樣令后人感佩……
如今,紅旗渠已成為全國A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游目的地。而幸福渠依舊深藏鄂西群山,肩負著灌溉、防洪、生態的使命,默默潤澤鄉里。
7月上旬,荊楚網記者陪同三峽大學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中心、三峽大學水利水電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團隊,來到宜都市聶家河鎮實地考察幸福渠,尋訪前輩們戰天斗地的感人故事。
幸福渠在崇山峻嶺中穿梭。
十年九旱苦盼水
時維仲夏,一場雨后,空氣清新。行走在陡峭山腰間蜿蜒的渠岸上,頭頂腳下均是懸崖峭壁,緩緩流淌的渠水在群山中穿梭,將“幸福的甘甜”輸向鄉野,不遠處的熊渡電站大壩巍峨屹立于漁洋河上,與幸福渠一道忠實守護著百姓福祉。
在今天看來,兩江交匯處的宜都似乎和缺水扯不上關系。事實上,宜都所轄面積70%是山區和丘陵,這里的溪流多屬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易漲易退旱澇不均,且喀斯特地貌地下蓄不住水,是典型的“守著大水缸喝不上水”。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幸福渠仍然發揮著重要的防汛、灌溉作用,潤澤灌區人民。
據宜都市氣象局氣象臺臺長王文雁介紹,干旱和洪澇是宜都的主要氣象災害,尤其是旱災,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
三峽大學水利水電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馮明博士查閱同治《宜都縣志》時發現,關于宜都大旱的記載多達14次,“旱魃襲來”“堰塘干涸”“溝溪斷流”等字眼格外刺眼。其中,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旱,三十九年(1560)夏旱;四十二年(1563)大旱,居民逃散;四十五年(1566)大旱。清順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十八年(1679)兩次大旱中,五月至八月未雨,民大饑;乾隆四十三年(1778)“大旱,饑民食樹皮”。
在舊社會,這里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田水相隔一座山,十年總有九年旱,農民缺吃又少穿,淚干腸斷無人管。”據當地老人回憶,以前干旱年月,人們要從長江、清江接力取水,“只見春天播種,不見秋天收糧”,鄉民們經常“吃不飽肚子”,某些重災年,人們只能以樹皮、野菜裹腹,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逃荒避難。缺水、盼水、搶水,曾是當地老人回憶時常掛嘴邊的熱詞。
《幸福渠的故事》劇照,還原當時修渠場面
絕壁鑿渠開“天河”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宜都人民開始興修水利,改造山河。為了徹底解決干旱缺水問題,1958年,時任宜都第一縣委書記的李鳳昆帶領縣委一班,力排眾議決策修建幸福渠工程,攔河筑壩,逼水上山,向漁洋河要水、要糧、要電。當年1月10日,修渠工程在原毛湖淌鄉全福河段動工,比舉世聞名的河南林縣紅旗渠工程上馬時間整整早2年零1個月。
《幸福渠的故事》拍攝場景。(來源:宜都發布)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國家最為困難的時期,物資十分匱乏,這又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飽受缺水之苦的宜都人民毅然決然響應號召,勒緊褲帶奔赴修渠一線。干部沖鋒在前,帶領修渠大軍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炸藥短缺,自己造土炸藥;石灰短缺,自己建土窯燒;沒有機械,自己造土工具,鋼釬大錘,肩挑背扛,一寸一寸掘進,建設大軍攀懸崖、戰絕壁,劈開“板壁巖”,啃下“萬斤米”(涵洞),撕開“一線天”,硬是在懸崖陡峭的山腰間,開山鑿石修建了蜿蜒近百公里的飲水渠,流經聶家河、姚家店、陸城、枝城等鄉鎮23個行政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渠系灌溉系統。從此,中國的水利地圖上,便多了一條代表河渠的藍色曲線。
1959年,一期工程開閘試水;1966年,二期續擴建工程上馬;1967年7月1日,幸福渠全線通水;1969年底,工程全線竣工。10萬畝農田實現了自流灌溉,人畜飲水難有了徹底改觀。輩輩盼水,一朝夢圓。
幸福渠自漁洋河引水,潤澤聶家河、姚家店、陸城、枝城四個鄉鎮。建2條51公里的支干渠,把水送至姚店和枝城。工程設有分水閘4處、泄洪閘7處、放水閘140處、渡槽6處、涵洞13處,開挖土石方389.5萬方,配套支渠毛渠總長度1000余公里。二期擴建后,流量達到10立方米每秒。
1991年隨著熊渡電站蓄水發電,幸福渠最艱險的15公里主干渠、小溪口河白馬潭渡槽、板壁巖隧洞以及全福河大壩都被淹沒在庫區水下。幸福渠首下移至熊渡大壩右側,李鳳昆、張力華夫婦墓地附近。
熊渡電站右側冀南支隊紅色教育基地。
幸福渠工程有多浩大?舉一個簡單形象的例子,如果把當年挖砌的土石筑成1米見方的墻,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香港與哈爾濱連在一起。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為了開鑿幸福渠,宜都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先后有52名民工獻出了寶貴生命。遺憾的是,由于歷史原因,檔案資料匱乏,人們費盡周折也沒能找到一份完整的英烈名單。在僅存的記錄中,年齡最小者只有15歲。
重走幸福渠,回望這段蕩氣回腸的修渠歷程,一路震撼、一路感動、一路洗禮。
《幸福渠的故事》拍攝場景。
幸福渠畔幸福長
改天換地興偉業,錦繡江山畫未停。如今,20多個水庫、2500多口堰塘連綴在渠水兩岸,把“十年九旱”望天吃飯的舊宜都,變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新糧倉。
幸福渠的修建大大鼓舞了宜都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隨后,在漁洋河上如長藤結瓜般梯次開發修建了熊渡、金澗、金橋、聶河、金灘、香客巖電站等五級六座電站,一條河年發電量達到1.6億度,創造利稅5000多萬元。為當年“五小工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證。
熊渡電站大壩。
一條“天河”架漁洋,幸福渠畔幸福長。宜都人民早已摘掉了“缺糧縣”的帽子,開啟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宜都也從一個鄂西山區小縣一躍成為湖北工業強市、全國百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
半個多世紀以來,幸福渠又經多次整修整治,堤固渠暢,水清岸綠,至今仍滋潤鄉梓,造福百姓。
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推進,越來越的單位開展“重走幸福渠”主題活動。
歲月倏然而過,流逝的是時光,不變的是精神。幸福渠的價值、影響和貢獻早已超越她所產生的那個時代,她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代和未來。“不畏艱險、敢為人先、勇于犧牲、無私奉獻”的幸福渠精神也成為宜都人的精神圖騰和“傳家寶”。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