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夕陽將他的身影拉長、映紅。
落日余暉下,他細細地打量著村子,這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2021年7月,他以富縣張村驛鎮塘坊村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被陜西省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面對榮譽,他樸實地說: 我沒干啥大事,當初就是想著嘗試一些新路子,讓群眾先富起來,沒想到還真走對咧!
學好才能考好
沒有吊車,他就帶頭用繩索拴住身體,把自己掛在懸崖上鑿石 通水、通電、通路,黃大發當年的三大愿望一一變成現實 在塘坊村的鄉村夜校上,鄧建新正在講述 七一勛章 獲得者貴州省遵義市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的感人事跡,圍坐的黨員和村民們頗有觸動。
在塘坊村,今年的鄉村夜校在5個村民小組相繼已開展20余次,黨員、退役軍人、產業大戶、村民代表等近500人參加。
鄉村夜校不僅能宣傳國家大政方針、惠民政策、技能培訓等內容,通過這種集中的學習教育方式為黨員干部蓄力充電。 鄧建新說, 只有我們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高了,把政策吃透了,服務意識強了,才能把村里的事辦好。
鄉村夜校,只是塘坊村緊抓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一個小小 抓手 。
三會一課 、遠程教育成為黨員干部和村民們的學習陣地,涉及農村的方針政策、生產技能、科普知識等入腦入心。
進村入戶,在小板凳上、田間地頭里,鄧建新為村民們答疑解惑、宣傳政策 在他的帶領下,塘坊村黨支部成了服務群眾的 堅實后盾 ,20余名黨員干部成了帶頭示范、為民辦實事的 先鋒隊伍 。
就是和大家一起學,學扎實、學透徹,跟娃娃們一樣,學好才能考好么。 鄧建新憨厚地笑道。
鄧建新(左)查看中蜂養殖
產業致富這條路走對了
住的房子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吃的飯是玉米饃、黑面饃,窮點的還吃不上;穿的衣服是有補丁的,老大穿完老二穿 這是十幾年前塘坊村的真實寫照。
太窮了,塘坊人的日子苦啊! 2018年4月,鄧建新被村民們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 不能帶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就枉費了鄉親們的信任。
那些日子,村委會的燈徹夜亮著,他和兩委班子成員通宵達旦地討論著、研究著,最終確定了 調結構、興產業、富百姓 的發展思路。
觀念改變不了,鄧建新就挨家挨戶去說,磨破嘴皮子也要讓村民們算明白這筆賬:玉米一畝地收入850元,黑花生一畝地收入4000元。
沒農資、沒技術,鄧建新就去尋求幫助。他一次次地往縣農業局跑,在網上查資料,經過大量比較決定從山東引進優良黑花生種子;又多方籌措購置了起壟機、覆膜機、點播機及后續配套的廠房、烘焙爐、炒花生機等。
沒人敢吃第一只 螃蟹 ,那就黨員干部帶頭吃。
今年我種了2畝黑花生,預計產量有400公斤,收入8000元。 村干部孫化榮說, 根本不愁銷路,明年要多種些。
2021年,塘坊村的黑花生面積達20畝,受惠8戶村民。
黑花生項目的成功,讓鄧建新看到了希望,也放開了 手腳 。
在他的帶領下,中蜂、水稻等成了村里的 新興 產業,常來福成了又一批受益者。
以前的光景不堪回首,住的房爛得不成樣子,8畝玉米地一年收入不足3000元,娃娃們受不了窮,都跑出去打工了。 老常回憶道。
現在,老常養了中蜂,還經營著9畝魚塘,加上玉米地的收入,年收入可達3萬元。
這魚苗還是建新幫我聯系的,剛開始養中蜂不懂技術,建新把我拉著到處學技術。 老常感激地說, 他就是我們家的福星。
在塘坊村,改變的不僅是老常一人。
3年來,鄧建新帶著村民們稻田恢復680畝,養殖中鋒357箱,養雞2000只,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9300元,292戶村民家家有產業。昔日的 破落村 ,成了遠近聞名的 好村子 。
讓大家住得舒服點
路是土路,下雨兩腳泥,下雪直打滑;沒路燈,天一黑,整個村漆黑一片;房前屋后是柴草垛,巷道沒人掃,垃圾隨處倒 說起村里以前的面貌,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產業興了,村民的腰包鼓了,鄧建新動起了改觀村容村貌的腦筋。
聯系包扶單位,鎮里、縣里跑項目,施工隊進村,有事沒事的就去盯著,那時候,村里人聽他說得最多的話就是 把我們村可得弄得好好的,大家盼著呢 。
400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砂石化生產路7條2600米、路燈137盞、1萬余元的健身體育器材、新修衛生公廁1座、翻修文化活動室3間 在他的努力下,一個嶄新的塘坊村呈現在人們面前。
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路燈能照進院子里,房前屋后都是花,廣場上跳舞的、玩器材的,可熱鬧了。 村民江向鄭高興地說, 這里面有鄧書記的功勞。
每當聽到村民們這樣夸他,他都擺擺手: 我們不能躺在過去的 功勞簿 上,只要干得動,我就帶著大家往好日子奔。
過兩年再來,我們村還會大變樣。 站在村口,鄧建新信心滿滿。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