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我市落實 三高四新 戰略的主攻目標之一,也是湘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為整合全市創新資源、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確保對標對表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了《湘潭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重點指標提升方案(2021 2023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有哪些亮點?下一步具體怎么做?我們邀請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進行解讀。
目標:到2023年,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湘潭具有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科教資源豐富、城市生態宜居等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諸如創新引領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 短板 。
為此,《方案》提出,湘潭將深入貫徹落實國、省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決策部署,聚焦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國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區、中部科創發展示范區、內陸改革開發先行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四區一地 ,大幅提升創新要素聚集能力、產業競爭力和城市綜合實力,力爭到2023年,基本建成體制機制完善、產業機構合理、經濟社會發展均衡、創新創業氛圍良好、區域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路徑:明確六大努力方向
奮斗目標已經清晰,接下來如何實施?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目標計劃,《方案》明確了湘潭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六大努力方向
構建區域創新格局:立足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加強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創新合作,打造基礎性原創性科研基地、科創成果轉化產業化基地和科創人才培養聚集基地 三大基地 ;大力建設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各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區域創新體系,全面塑造區域創新發展格局。
全力推動 三大 變革:著眼湘潭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將科技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度融合,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供給能力,努力實現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依靠知識積累、技術進步的內涵型、精明式增長之路,提高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
培育城市創新文化:深入推進校地深度融合,實施企地校聯合攻關、產學研聯合運營 雙聯 工程,完善政府服務對接機制,健全高校聯系地方機制,提升高校教學科研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適配性和融合度。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創新政策支持體系,加強科創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科技文化場所建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立足產業振興,聚焦全市新興優勢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積極參與科技項目 揭榜掛帥 和工業 四基 (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攻關;動員和整合全社會科研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特別是 卡脖子 技術、進口替代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等新經濟業態在我市聚集發展,促進新技術新產品迭代升級、示范應用。積極對接國、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創平臺和大科學設施建設等,推進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和平臺設施在我市落地,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支撐力。
擔當創新城市責任:建設和運用好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海上風電技術與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湖南華研實驗室等重點科創平臺;整合我市在深海、深空、 兩新三電 (新材新能電機電控電傳動)等領域的特色優勢,深化科技創新區域開放合作,著力重大技術攻關,取得一批基礎性原創性科研成果,在引領和支撐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強力推動政策落地:全面加強政策研究和宣傳,推進國、省各項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落地,力爭政策紅利應享盡享;構建市一級覆蓋科技研發、人才聚集、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創新全鏈條的政策體系并落實到位,全面激發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作戰圖 :16個 提升 謀劃未來三年創新發展
湘潭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具體要怎么實現?《方案》用16個 提升 謀劃了未來三年創新發展的 作戰圖 。
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 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方案》明確,將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75%(制造業企業按100%)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年度新增研發經費省財政獎補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爭取國、省重大資金項目;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健全研發準備金備案制度,做到研發經費應統盡統。
提升科技公共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市財政部門加大對縣市區(園區)財政科技支出的統籌調度,將科技公共財政支出納入財政日常監管工作。
提升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落實 人才優先 工程,壯大科研人員隊伍規模,優化人才結構,確保到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達到3.6%;加大湘潭高校、高職院校畢業生留潭工作力度,力爭每年新增留潭畢業生8000人以上。
提升國、省、市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對接 芙蓉人才行動計劃 ,推薦重點企業人才團隊參評湖南省 企業科技創新創業團隊支持計劃 ,給予入選團隊100萬元資助;加大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引進力度,對新引進的產業科技領域型創新創業團隊,每年評估6個創新成果在我市產業化成效明顯的團隊,給予15 20萬元獎勵;圍繞湘潭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每年培育5 10個帶動效果明顯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到2023年,全市引育國、省、市帶動效果明顯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達到60個左右。
提升國、省、市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創新平臺與創新載體建設,組織申報一批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大力推進長株潭創新平臺一體化建設,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共同打造湘江灣科創走廊,聯合申報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大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力度,促進各類平臺牽頭申報國、省、市科技重大項目,建立創新平臺儲備工作機制。
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營好先進礦山裝備、風電裝備、湘蓮種植加工等升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汽車零部件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組織先進儲能材料、電力設備及配套企業加入 湖南省智能電力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實現長株潭產業創新融合;依托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鏈配套企業,在人工智能及傳感器、精品鋼材及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先進電傳動及風電裝備等產業鏈上建立3個以上省、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提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市市場監管局出臺具體舉措,確保2023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件。
提升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大力實施科技項目 揭榜掛帥 制度,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橫向科研合作;落實技術合同稅收減免政策,支持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到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提高至5%以上。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扶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7.3%;加大專利及創新成果轉化力度,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增長8%以上;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入規及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獎勵政策。
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加大企業 入規 登高 協同力度,到2023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00家;對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由市財政給予10萬元獎補,各縣市區(園區)配套獎補。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力度;落實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采取后補助方式,向符合規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無償發放科技創新券。
提升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加強對營業總收入考核指標的日常調度監管,確保湘潭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穩定增長;推進湘潭高新區排名進位,突出抓好龍頭企業和骨干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和培育,加快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建設。
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數量。圍繞優勢產業鏈,確保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數量到2023年增至107家。
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提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與質量,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到2023年達到1180家。
提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形勢分析聯席會議機制,力爭到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萬元/人。
提升空氣質量優良率。出臺具體措施,確保2023年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至82%。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