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還是有些懵懂的時候,就接到閨蜜發給我的鏈接。點開,是一個關于“媽媽帶男童進女廁被斥責”地推送,閨蜜還連連問我:“你怎么看?”
我知道,這個新聞戳著閨蜜的痛點了。
前段時間,就是
鄭州暴雨的那段時間,閨蜜家小區停水了,停了大約不到3天的時間。
停水第一天,日常的飲用、煮飯等都是用了家里的桶裝礦泉水,至于如廁,本著盡可能節約的精神和下樓接了空調水兩種方法,倒也順利度過了。
到了第二天,已經有了專門的飲用水供應點,吃飯問題解決了,可是如廁問題還是比較傷腦筋,尤其是家里3歲的小娃娃,憋得臉通紅,就是不愿在不能沖水的馬桶里拉臭臭。
這時,閨蜜就想起來小區外面的公園里有公共洗手間,和孩子商量好之后,直奔洗手間去了。
結果差不多和推送事件同樣的類型:公共洗手間沒有遮擋門,孩子拉完臭后在洗手間里亂跑,被同時如廁的其他年輕人斥責:“孩子不懂禮貌、大人沒有分寸”。
把閨蜜氣得兩眼含淚,不到3歲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壞心思?不過是好奇的在洗手間里跑來跑去而已,正巧閨蜜在沖馬桶,所以也沒有及時拉住孩子。
事后閨蜜就給我說這件事,連連哀嘆做媽媽的不容易,尤其她這種和孩子爸爸兩地分居,一個人帶孩子的就更不容易了,年輕人沒有孩子根本無法體諒……
我當時有給她講,其實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你說別人沒有站在你的立場,其實你又何曾站到別人的立場呢?
我們都是從年輕小姑娘一路走來的,在正美好的青春年華,對自己的容貌、身體的重視程度又不是沒有經歷過;何況從小家長就會耳提面命,但凡自己的隱私部位,要如何地保護等等。
以己推人,那個發出斥責的姑娘,一定也是覺得各種的不舒服和被窺探的感覺,才會態度如此不好的吧。所以即便是要求體諒,也要相互才好。
好在閨蜜當時沒有和那個年輕人起沖突和爭執,只是拉著被嚇得目瞪口呆的孩子,立即回家了。
那么回歸到引發爭執的關鍵點:媽媽能不能帶男童去女廁?
這種爭執早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很早以前就有,相信如果事情依舊會發生,那么未來爭執也會繼續存在。
作為媽媽,每到節假日,都是帶孩子的主力軍,總想帶孩子出去玩一玩、轉一轉,讓他們釋放一下自己滿滿的活力,也免得天天呆在家里無所事事(這里我們不具體討論“爸爸去哪兒了”的問題)。
可是帶孩子出去,吃喝拉撒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如廁這樣的事情,動輒真的會引發尷尬。
不過也大體會分幾種情況:
1、2歲以下的孩子
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男孩子跟著媽媽去女廁,大家的包容度還是比較高的。
一來孩子的確還小,走到哪里帶到哪里,是任何人都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尤其在公共場合,孩子萬萬不能離眼、離手,這是共識。
二來2歲以下的孩子外出的時候,還可以使用“紙尿褲”這樣的便利物品,完全沒有尷尬。
三來即便是帶孩子去洗手間,也是要么被媽媽拉在手里,要么被抱在懷里,如果是媽媽如廁,也會讓孩子乖乖地站在自己的視野以內,不讓亂跑亂跳的。
2、3歲左右的孩子
媽媽帶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去女廁,是最容易起紛爭的。
一來孩子的年齡雖然不大,但也并非完全不懂事,也正好是性別意識萌芽的時期,所以才會出現有些小男孩一臉好奇的去“探索”為什么女生不能站著尿尿這樣的問題。
二來這個年齡段的小男孩還非常活躍,蹦來跳去一刻不得消停,進了女廁所也是如此,往往媽媽如廁,他們就會更加歡快的在女廁跑來跑去,各處研究一番。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單獨把他放在廁所外面,媽媽會非常不放心,也是人之常情。
要怎么辦才好呢?
首先,如果有專門的母嬰室,是完美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方面的配置也會越來越完善的。
其次,盡量帶孩子去有隔間的洗手間,這樣媽媽把孩子“禁錮”在隔間里,解決完問題立即帶出,這樣問題也不大。
再者,如果真的是沒有隔間或者沒有擋門的洗手間,媽媽不妨隨身帶一塊方巾,抱孩子進去的時候,把方巾搭在孩子頭上,出來的時候也依舊如此,就比較妥善的解決了問題。
最后,如果是玩耍的地方比較熱門,排隊如廁的人又比較多,不如給孩子準備一個飲料瓶,大人用衣服和物品遮擋一下,直接讓他原地解決吧。
3、4歲以上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已經上幼兒園了,對于性別意識也有很明顯的認知。所以,媽媽就不要帶男孩子去女廁了。
如果孩子有如廁的需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男廁,媽媽在外面安靜地等著就好。通常不過1-2分鐘的時間,孩子就會解決完畢跑出來的。
若是時間太久,還是一定要請人幫忙進去看一下的。
作為媽媽,帶著孩子往往都是事無巨細關懷照顧,這是媽媽的本能,也是本份,因為你的孩子在你心中就是獨一無二的寶,是你的希望和未來。
但是,媽媽心中要清楚的是,并不是因為你帶著孩子很辛苦,就有權利要求所有的人都對你以及你的孩子關愛照顧有加。
尊老愛幼是社會美德,但并不意味著陌生人間就必須要遷就、包容帶孩子的媽媽,這是道德綁架,尤其是當自身覺得受到了侵犯或者不適時,或者孩子過于“熊”時(不得不說,媽媽和陌生人看孩子“熊”否的標準似乎有所不同哦,這就是“親媽濾鏡”),表達憤怒或反抗是人之本能,不管對方是身強力壯的成人,還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要我們的社會文明更進一步,就需要我們彼此間都少些戾氣,多些理解,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