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路小學學生蔣沐洋向老師獻上自己的繪畫作品,并給老師一個大大的吻。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每年教師節如何向老師表達敬意,成為不少家長和學生的“心事”。 教師節到底要不要送禮物,送什么樣的禮物?記者采訪多位家長、老師和教育界專家,請他們來聊聊如何用正確的方式過教師節。 商家:推銷鮮花、月餅等節日禮品 一束鮮花、一張賀卡同6塊手工月餅包裝成禮盒……在教師節到來的前一周,位于潁南路的一家蛋糕店,預先在朋友圈打出了教師節禮品的宣傳
廣告,吸引不少家長提前訂購。記者走訪發現,教師節前夕,在阜城有不少商家推出鮮花、巧克力、月餅等教師節禮品。 “康乃馨、向日葵等鮮花比較適合送老師,可以扎成花籃或花束,
價格從30元到100元不等。”90后的小王在人民東路經營一家花店,剛進入9月份,她就在朋友圈每天“教師節預告”,表示家長可以訂購花束。“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家長的訂單。” 記者在多
家電商平臺輸入關鍵字“教師節”進行搜索,結果顯示各種創意花束、手工禮品、巧克力和鮮花等都是熱銷的禮品,另外還有化妝鏡、護手霜等商品,可以說是琳瑯滿目、品種繁多。 家長:不“送禮”怕被“特別關照” 教師節就在眼前,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肯定送啊,一般都是教師節當天,給老師訂束花,再買盒巧克力。”市民王先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表示“從女兒上小學起,每年都會給老師準備教師節禮物,孩子今年上三年級了。” 王先生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他還沒有意識到要準備教師節禮物,但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教師節當天,中午放學回家的女兒突然說:“爸爸,我們同學上午都給老師送禮物了,我要不要也準備一份?” “我是覺得沒必要給老師準備禮物,老師不會因為一束花,就對你孩子多照顧,但你要是不送,其他學生、家長都送了,自家孩子不就‘挑尖’了嗎,老師難免對你‘另眼相看’。”市民汪女士雖持“反對意見”,但內心也有很多擔憂,不得不跟大流,提前準備一份禮物。 家長宋先生則覺得,“既然有這個節日,學生給老師送一份小禮物表達謝意,也是無可厚非的。我一般建議孩子做明信片或者自己畫畫表達對老師的尊重,不鼓勵去購買昂貴的禮品,自己制作的才最珍貴、最能表達心意。” 老師:教師節禮物是甜蜜的負擔 家長們在這邊絞盡腦汁,那老師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一名公辦小學的李老師告訴記者,他們非常感謝家長們的良苦用心,但真的“大可不必”。教學是老師的本職工作,并不會存在送了禮物就會對一些孩子有更多的關照,都是一視同仁的,“其實我們也很為難,收了覺得擔不起‘教師’兩個字,不收又怕傷了學生和家長的心。” 另一位從教十余年的趙老師同樣覺得,家長們不必花這么多心思,“往年家長們送的五花八門的禮物,其實老師們真的記不住到底哪樣是哪位家長送的,不管送不送,我們對所有孩子都是一樣的。” “學生表示敬意,我是不排斥的,但這幾年聽到好多老師被投訴的新聞,實在覺得如鯁在喉。本來很溫暖的一個節日,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卻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現在遇到家長送我禮物,我都好有心理負擔。”小學老師郭老師說。 郭老師表示,與物質相比,她更喜歡的是心意,“比如有學生自創rap(說唱)在課堂上表演,有學生自制手工卡片,甚至一聲真誠的感謝、一個溫暖擁抱,這些對于我們教師而言,都是很珍貴的,又不會讓我們有心理負擔”。 學校:發公開信,謝絕教師節送禮 臨近教師節,不少學校為了避嫌,還專門發布公開信,謝絕一切禮物。 教師節前夕,
阜陽實驗中學(潁州中學校區)發布致家長一封信,要求家長、個人及班委會不得向教師贈送禮物、禮金;清河路第一小學發出倡議書,希望教師們不要收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鮮花、禮品、禮金等一切物品,過一個“輕負高效”的節日;東清小學教師在班級微信群中推送學校規定,謝絕一切禮品、禮金及禮物,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監督管理,一經發現將給予嚴肅處理;阜師大附屬中學也向全校學生、家長倡議,不向老師贈送任何禮品、禮金、禮券,老師要謝絕任何宴請活動…… 如果學生想向老師送上節日的祝賀,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記者注意到學校也給出了建議:支持孩子通過自制小卡片等方式向老師表示敬意;倡導孩子用燦爛的笑容、溫暖的擁抱、真誠的祝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和祝福。 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也認為,教師節感恩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家長出于真心,信任、尊重并積極配合好教師的工作,和教師一起讓孩子在愛、溫暖與鼓勵中成長;作為學生,尊敬老師,努力上進,給自己的老師以欣慰,這是最好的節日祝福。 專家:樹立正確的尊師重教觀念 對于如何以正確的方式過教師節,阜師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研究生導師劉張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尊師重教觀念。”劉張飛說,國家之所以設立教師節,初衷在于提倡尊師重教的風氣,作為家長應該明白尊重教師不僅僅是在教師節,要引導孩子,在每一天都對教師心懷感恩。” 劉張飛說,在部分商家的推波助瀾下,現在教師節被附加了不同的含義。最初過教師節時,孩子們為老師送鮮花、賀卡,逐步演變為送禮物、購物卡,實際價值遠遠超過了要表達的敬意。 “社會風氣的演變,也引發了家長的焦慮。”劉張飛說,在大部分家長看來,為了孩子不吃虧少不了“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師也在收禮與不收禮之間徘徊。各有各的為難和堅持,家長和老師似乎都有一種“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無奈。 家長、孩子送禮,教師應該如何面對?劉張飛認為,如果是孩子的一朵鮮花、一張賀卡或一份自制的小禮物,收下也未嘗不可,同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夸獎,這是對孩子及家長的一種尊重;但如果是明顯貴重的禮物,如購物卡等,那教師就應該在表示感謝的同時婉拒,并且要告訴孩子和家長拒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