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7月4日,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歷時約7小時,取得圓滿成功。這是空間站全景相機拍攝的地球畫面 新華社發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被運載火箭送上太空,并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實施分離。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今日,“太空出差三人組”將乘坐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
引人關注的是,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著陸場,曾是載人飛船返回的氣象備份著陸場,此次被首次啟用為主著陸場,且是唯一的著陸場。極目新聞記者為此專訪了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卞韓城。
9月3日,在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乘組,與香港科技工作者、教師、學生連線互動 新華社發
東風著陸場已準備就緒
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為順利完成返回艙搜索、迎接航天員凱旋等任務,著陸場系統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準備。
一是組織技術條件建設。被確定作為空間站工程階段飛船返回著陸場后,東風著陸場先后進行了搜索、導航、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等20余項技術改造,突破了預測校正再入返回航天器飛行軌道計算和落點預示技術難題,填補了返回著陸最后1公里彈道測量和景象拍攝的空白,技術條件得到很大提升,具備了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的能力。
二是完成搜救方案設計。動用多套統一測控、雷達、光學等設備,構建近3000公里長的再入走廊跟蹤測量鏈。依托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全地形車等,吸收搜救、醫學、航天器研制專家組建專業搜救力量,構建了專業力量為主、應急力量支援的航天搜救力量體系。以通信衛星、無線寬帶網絡、跳頻電臺等為主要技術手段,構建搜救信息推送系統,具備了引導搜救力量快速機動和搜索發現目標的能力。
三是開展搜救戰法推演。著陸區外周邊地區,有戈壁、沙漠、山地、鹽堿地、梭梭林地、濕地、水域等七種典型地貌。將不同地貌與雨、雪、風、沙、塵等天氣現象和白、晝不同時段結合,確定可能影響搜救任務實施的關鍵異常情況。通過關鍵異常情況搜救推演,為各種情況下完成搜救任務打下了基礎。
備戰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段應急搜救任務期間,著陸場系統先后組織了9次動用直升機的搜救訓練。在返回段任務準備過程中,組織了2次直升機分隊空中通信聯調、2次空地協同搜救訓練、4次全系統全流程綜合演練,目前已完成所有準備工作。
8月20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后,聶海勝、劉伯明揮手示意
副總師解讀著陸場選址
東風著陸場曾是載人飛船返回的氣象備份著陸場,此次是首次啟用為主著陸場,且是唯一的著陸場。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卞韓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在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初期,神舟飛船的獨立飛行時間為7天。為預防因著陸場天氣不好導致飛船不能正常返回,最初設計了主、備兩個著陸場。到目前的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停靠在空間站,如果天氣不好,可以等到天氣好了再返回,因此只要一個著陸場就夠了,不需要備份著陸場。
為什么選擇東風著陸場呢?卞韓城介紹,最主要的原因,是依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依托現有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從世界載人航天的歷史來看,載人航天發射仍是一項有危險性的科技實踐活動,各國通行的做法是,載人飛船發射時,發射場都要部署一支搜索力量。
同時,我國的載人空間站工程將持續十年以上,在這期間,會有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地面要隨時做好應急數據的準備,因此需要一個把應急數據力量的待命準備和日常工作完美結合的選址地點。選擇東風著陸場,用一支搜索力量,就可以解決發射、運行、返回三個階段航天搜救任務的需求。
卞韓城表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試驗資源豐富,人力資源也很充沛。測控、通信、氣象、醫療、運輸等實驗資源都已具備,依托載人航天發射場現有的設施,可以快速組建一支專業門類齊全、有強大搜救能力的搜救隊伍。
“東風著陸場是戈壁沙漠地貌,人煙稀少,在這里建設和發展載人飛船,與地方經濟建設的矛盾沖突非常少,而且通過發展航天旅游,還可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卞韓城說。
▎記者手記
馳騁航天路感受大國航天崛起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劉楒睿 記者 丁鵬 東風航天城報道
從壁畫“飛天”到神舟問天,大漠一直承載著國人對廣闊宇宙的向往。
追尋神舟發射的足跡,極目新聞記者西行2000公里,在甘肅嘉峪關的航天路追尋中國航天崛起之路。
2021年9月15日,凌晨4時,鬧鐘響起。我們早早爬起,去赴神舟之約。
出發前,我們詢問了很多親朋好友,對航天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轍:“楊利偉坐神舟五號上太空。”
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飛船升上太空。至今我仍然記得,當時年幼的我和同學們觀看電視直播時,老師說:“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從觀看神舟五號飛天時的懵懂,到十多年后親臨航天城感受神舟十二號返回的震撼,怎不讓人心潮澎湃。
從濟南到東風航天城,距離2000公里。我們乘飛機抵達蘭州后,轉機至嘉峪關,飛行時間約5小時。一路上,從天空俯瞰,地貌從山地到平原再到丘陵,最后我們降落在了大漠戈壁之中。
從嘉峪關前往東風航天城,需要驅車前往。租車行老板一聽我們的目的地,輕車熟路地介紹起路線:“你們就沿著高速路走,看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標識。下高速后上航天路,一路直行就到了。”
航天路近乎一條直線,全程僅有兩個彎道。行至一半,距東風航天城尚有30公里距離,遠處各種顏色的發射架便出現在視野之中,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
“那個藍色的發射架,就是當初發射神舟十號的。”同行的新華社記者說。
歷史遠不止如此。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這里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航天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都在這里成功發射。再到后來的神舟系列飛船,航天路見證了“大國航天路”的崛起。
路途中,我們遇到了許多私家車,他們是從東風航天城出來的。東風航天城就像一座小城市,除從事航天科研及保障的人員外,這里還生活著他們的親屬,里面超市、餐館等一應俱全。而航天路,是他們出入的必經之路。
15日下午5時許,我們終于抵達東風航天城。
晚10時許,身穿藍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員仍在手持文件交流著,家屬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人民子弟兵圍著操場馬路進行著體能訓練。
他們都是沿著航天路來到東風航天城,在這里為中國的“大國航天路”揮灑汗水、貢獻力量。
17日,我們將從這里出發,沿著航天路前往著陸場,迎接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返回。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