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能“呼吸”的楊梅保鮮盒、一臺可頂300多人工的超高壓蝦貝脫殼機、完美包裹住桃肉的“網紅”蜜桃果凍……這些腦洞大開的成果,都是寧波市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凌建剛研究員牽頭研發的,他也是今年9個“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之一。
“新型復合果蔬汁風味穩態化技術”剛通過科技部驗收、“復合果蔬汁鑒偽技術”即將提交驗收,食品非熱加工實驗室建設開始申報,這段時間,凌建剛十分忙碌。從半路出家的農科檢測員,到農戶眼中什么問題都難不倒的保鮮“大咖”,凌建剛用熱情與專注,拓展著農產品保鮮加工的技術邊界。
有人說,食品保鮮加工就像變魔術,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在凌建剛看來,最厲害的“魔術師”是創新——從農業供給側改革出發,由科技創新入手,這片土地還將發生更多神奇的變化。
沉下來,“一定要幫村民把楊梅保鮮這件事干成”
寸頭,眼鏡,襯衫。初見凌建剛,一股工科學者的氣質撲面而來。
2006年,凌建剛還是農科院檢測中心的一名檢測員,一次偶然的工作調動,他來到新成立不久的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擔任負責人。
“不僅缺人,而且缺課題,方向是什么也不明確。”從零起步,凌建剛一邊給自己鼓勁,一邊四處調研走訪。他了解到楊梅、枇杷、水蜜桃這類特色農產品雖然風味獨特,但采摘后損耗較大,農戶對保鮮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當時,正值物流行業起步,市場上尚無太好的保鮮技術方案。“干脆,就做果蔬保鮮!”
2010年,加工所楊梅保鮮課題獲寧波市農業重大專項支持,凌建剛選定象山縣泗洲頭鎮下馬岙村、墩岙村作為楊梅保鮮示范基地。基地位置偏遠,凌建剛和同事們決定駐點。直線距離幾公里,走起來卻是兜兜轉轉的山路十八彎。“山高路遠、物流不便,這也是山里楊梅長期走不出去的原因。我們當時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幫農戶把楊梅保鮮這件事干成。”凌建剛說。
他們設計的核心對策是氣調保鮮,簡單來說,就是在采摘點周邊建設保鮮冷庫,同時,研制氣調貯運保鮮箱,讓楊梅持久鮮活。“這個箱子光原創設計就有十幾處,如何實現層層堆疊?怎么方便提拉運輸?都申請了專利。”凌建剛指著工作室里的一排氣調箱告訴記者。
凌建剛帶領技術骨干上梅山、下冷庫,揀楊梅、測指標,手把手教梅農操作。“有一回,我們在村里待了7天7夜。早晨5時起床,晚上七八時才吃晚飯。那段時間腦子里全是楊梅。”他笑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蹲守”了兩個楊梅季后,新型保鮮技術正式在泗洲頭的楊梅種植基地投入應用。而今,在各項保鮮技術與創新裝備的保駕護航下,楊梅保鮮時間最多可達到25天。
“技術是硬碰硬的,關鍵是要找準產業的需求以及保鮮加工的突破口,大膽創新!”凌建剛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們把楊梅、葡萄等一批保鮮“硬骨頭”給啃了下來,加工所一年的課題經費最多時超過1000萬元。
跑出去,“不接受市場檢驗,再好的技術也沒有說服力”
保鮮技術靈不靈,最有發言權的是農戶。除了日常搞科研,凌建剛最常去的就是田間地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長期和農戶打交道,凌建剛結交了不少朋友。他的手機里,密密麻麻存了好多農戶、經銷商的電話,打開微信,最活躍的也是一個個農產品保鮮技術群。
“不接受市場檢驗,再好的技術也沒有說服力。”凌建剛告訴記者,和一般意義上的科研項目不同,保鮮技術從立項開始,就和企業綁在一起。“企業是主體,我們作支撐。以我們發明的鮮活農產品馴化預冷裝備為例,可減少貯運損耗5%至10%,降低能耗20%,實現間接經濟效益18.5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超1.2億元。”
不僅解決技術難題,有時還要當“銷售顧問”。東錢湖的藍莓成熟了,怎么提高附加值?凌建剛過去蹲點調研;象山“紅美人”每季都產生大量次果,如何加工再利用?“我們和農戶一塊找問題、報課題、接天線,一來二去,成果有了,市場也打開了。這幾個月,光‘紅美人’智能產地加工基地我們就跑了十多趟。”凌建剛說。
這些年,凌建剛帶領團隊幾乎跑遍了寧波所有鄉鎮,看場地、談項目、出點子。與此同時,閑不住的凌建剛還主動請纓,組織農產品保鮮加工培訓。活動是純公益的,付出的精力卻一點不少。請專家、排課程、當講師……凌建剛忙在其中,樂在其中。“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流培訓,我們把全省全國的農戶和專家都連接到了一起,大伙兒互相探討,共同進步。”
走在前,“把‘味道’這件事做到極致!”
“這款果汁采用了果酒穩態化及防褐變等多個關鍵技術,可以說是最大限度保留了鮮榨水蜜桃汁的香甜風味,大家嘗嘗看!”最近,在奉化區舉行的一場主題沙龍上,凌建剛變身“帶貨主播”,推介起團隊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的多款水蜜桃深加工產品。
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20萬億元,這對廣大農戶和農業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巨大的機遇。不管是傳統的貯運保鮮,還是像水蜜桃這樣的全產業鏈深加工,在凌建剛看來,其實都是一個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保持農產品的本味,從而提高農業效益,助農戶增收。
“味道是農產品最大的競爭力。”凌建剛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和團隊轉換思路,不斷鉆研超高壓等新興的非熱加工技術,保鮮路子越走越寬。
“我還專門給我們的第二黨支部取了一個別名,叫‘味·道黨支部’,目標就是把保鮮加工這件事做到極致。”凌建剛笑著說。在他的激勵下,加工所于2018年成為一個國家蔬菜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加工所有5人入選了寧波市領軍和拔尖人才計劃。
食品需要保鮮,科研思路也要時刻“保鮮”。“社區團購、生鮮物流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對農產品保鮮提出了個性化的新要求。有需求,我們就要做!”凌建剛帶領團隊從預冷、包裝等關鍵環節入手,結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創新研發產地馴化預冷庫、移動智能冷庫、智能生鮮儀等一系列新裝備及配套技術,訂單絡繹不絕。
腦筋活,善學習,是同事們對凌建剛的最大印象。克服年齡、外語學習等多方面的困難,獲得正高職稱后,凌建剛還在職攻讀了浙江大學食品科學博士學位;為加強與國際優勢學科合作交流,他策劃舉辦行業研討會,積極爭取到權威會議上作報告;每年暑假,他還化身“科技新苗”導師,和中學生一起泡實驗室,研究水果蔬菜怎么做更好吃……“保味”之途,凌建剛腳步不停。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