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潮州大鑼鼓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古樂種之一,素有“東方交響樂”之美稱。目前已成為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音樂形式,經過發展創新,至今潮汕地區有多種鼓樂形式。除了大鑼鼓之外,還有以中、小鼓和小件銅器相配合的小鑼鼓:有脫胎于外江戲打擊樂,被潮州大鑼鼓融化發展而成的蘇鑼鼓,有大鑼鼓與笛套曲相結合,以大笛為主奏樂器的笛套鑼鼓等。
潮州大鑼鼓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古樂種之一,素有“東方交響樂”之美稱。目前已成為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音樂形式,其流傳于閩南和東南亞各地,成為群眾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潮州大鑼鼓最初用于春秋廟堂祭祀演奏,衍化為傳統節日游神賽會的民間文化活動;歷經數百年的漫長歲月。歷代的樂師鼓手,在固有的廟堂祭祀程式基礎上,逐步汲取潮州的正字、西秦、白字、潮州戲、外江戲等地方劇種的戲曲鑼鼓的精華,同時也創作發展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表達生動活潑的群眾生活的鑼鼓節目。在演奏形式上,又依據游行和廣場表演的需要,創造出一整套由鼓、鑼、鈸、深波、蘇鑼等打擊樂器渾成一體的敲擊手法和態勢,使潮州大鑼鼓形成內容豐富、氣勢磅確、多彩多姿、別具一格的樂種。
然而,潮州大鑼鼓也同其他藝術一樣,存在著它的局限性。在源遠流長的程途中,由于它不像民間管弦樂那樣,可用弦詩樂譜抄傳,因之歷代鼓師,除少數能用簡單鼓譜備忘外,大多數則是靠師傳強記,世代相沿,在傳授推廣上受到很大限制,且常因人事更迭而改動鼓曲或失傳。過去所謂鼓譜,也僅能用諧音字或簡單符號來表示音響節奏,對于豐富多姿的敲擊手法,根本無法表達。
新中國成立,向來默默無聞的潮州大鑼鼓,在參加本省和中南區文藝匯演之后,于1956年上京匯報演出,受到各級領導和音樂界的贊譽。1957年又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并獲獎,潮州大鑼鼓于是蜚聲中外。
三十多年來,潮州大鑼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前進。由老藝人、青年鼓樂手和新文藝工作者組成潮州民間音樂團,在繼承、整理、創新的同時,努力探索新的記譜方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舞臺演奏的潮州大鑼鼓
新中國成立以來,潮州民間音樂團組織當時知名的鼓師許裕興、邱侯尚、陳松、林順泉、鐘少庭等先生研究訂稿,由林云波先生組織記錄成“鼓經工尺譜”的十九套傳統曲為藍本,以當時上述各位名鼓師傳授給陳鎮錫同志的實際演奏法為依據,采用新設計的一套較嚴密的記譜方法,詳細記錄出大鑼鼓的各種實際演奏效果。
1983年在廣州音樂學院和原潮安縣文化局、文化館的重視支持下,由學院陳天國、蘇巧箏兩位老師和原潮安文化館音樂工作者陳鎮錫同志組成編寫組,由潮州民間音樂團許裕興、邱侯尚、陳松、林云波等十多位老藝人傳授整理的十八套傳統鑼鼓曲目和整理編創的新鑼鼓曲五套,根據音樂教學和長期演奏的實踐體會,用比較先進的方法,重新整理定譜,并制訂能夠表達各種敲擊手法的符號,編成這部《潮州大鑼鼓》。這對于潮州大鑼鼓的發掘整理、交流推廣將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潮州大鑼鼓是以大鼓為中心,多種打擊樂器相配合,伴以嗩吶為領奏的管弦樂隊的大型合奏形式。其打擊樂豐富多彩,其中一個大鼓就有幾十種不同的演奏技法,發出多種不同的音響,加上豐富多彩的節奏和俊武多姿的演奏姿態而指揮全臺。整臺音樂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擅長于表現重大的歷史題材、完整的故事情節和渲染喜慶的氣氛,是表現現代轟轟烈烈的斗爭生活和人民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心境的理想形式。
潮州原來有四鑼二鈸的鑼鼓樂,后來有人把當地戲劇伴樂的鼓樂部分提取出來,融合當地的鼓樂,創新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民間音樂形式,稱為大鑼鼓。這種鼓樂形式為當地人民所喜愛,爭相傳習,經過若干代人的發展創造,即成當今的潮州大鑼鼓。現存的潮州大鑼鼓套曲,大都是表現整出戲劇故事的,從中不難看出潮州大鑼鼓脫胎于戲劇音樂的痕跡。
在潮州大鑼鼓的基礎上,經過發展創新,至今潮汕地區有多種鼓樂形式。除了大鑼鼓之外,還有以中、小鼓和小件銅器相配合的小鑼鼓:有脫胎于外江戲打擊樂,被潮州大鑼鼓融化發展而成的蘇鑼鼓,有大鑼鼓與笛套曲相結合,以大笛為主奏樂器的笛套鑼鼓等。
潮州大鑼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在舞臺或廣場坐定來演奏的。這種場合演奏的多為傳統的鑼鼓套曲,稱為“牌子套”,另一種是逢年過節、游神賽會,在行進中演奏的。這種場合演奏的,是從傳統套曲中提取較優美動聽、節奏規整的“二板”或“三板”曲牌,或選一些流行的民間樂曲、小曲,加上鑼鼓科介,穿插成套來演奏,稱為“長行套”。
以往潮州市、鄉鎮都組織有鑼鼓班,請師教習傳授。節日慶典時,各隊鑼鼓出動,穿街過巷,列隊游行。或則集中于廣場臺榭,進行表演比賽。據不完全的統計,僅潮安區就約有大鑼鼓三百班,基本上每個自然村都有一班大鑼鼓。這對于傳承和發展潮州大鑼鼓具有重大的意義。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