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3月10日,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3號坑作業,坑內象牙和青銅器交錯堆疊
3月15日,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3號坑考古發掘方艙內作業,為實現精細化考古,方艙內安裝有各種高科技設備
9月6日,三星堆遺址3號“祭祀坑”出土的銅頂尊跪坐人像經加固后“躺”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漢考古整理基地的倉庫里等待專家的修復
11月26日,今年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在文物修復館里與修復師隔空相望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打開厚重的文物存放庫房大門,護送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回家”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郭漢中(左二)帶領團隊為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加固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們在三星堆開放式文物修復館內修復文物。修復館設有專門的分析儀器室,配備了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X光顏色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
十一月二十六日,三星堆遺址三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與文物修復師同乘電梯去修復中心等待加固
十一月二十六日,象牙修復室內,兩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復師正在進行象牙的修復工作。游客站在透明的玻璃墻外,可以看到修復的全過程
邊修復、邊展出,新出土文物“趁熱”呈現,這是三星堆博物館2021年的一大創新。新一輪考古發掘“再醒驚天下”,為了回應公眾對古蜀文明的興趣與熱情,9月28日,三星堆博物館開放式文物修復館試運行,公眾隔著玻璃可看到文物在修復師的手上破“土”重生。
11月26日,三星堆博物館結束受疫情影響20天的閉館,恢復開放,冬雨帶來陣陣寒意,但游客的參觀熱情不減。象牙的“保濕”護理,金面罩的“土粉底”,玉璋修舊如舊的秘密……不僅呈現出精彩的文物“美妝”之旅,更將用實證照亮古蜀歷史。
幕后到臺前 零距離文物體驗
一根一米左右的象牙表面已經清理完畢,在游客的注視下,修復師為象牙裹上層層保鮮膜,又用紗布覆蓋,放到恒溫恒濕的密閉儲存箱。通過象牙中鍶的同位素溯源研究,能夠推斷出這頭象在長牙的時候是在哪個區域活動。保存鍶及其他重要信息,防止象牙開裂粉化等,都是頭等重要的。
修復館的中央大廳展柜里,2021年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貴氣十足,但它表面的泥土顆粒為何不清理干凈?
其實,泥土也包含珍貴的信息。專家發現局部泥土呈異樣的紅色,已及時提取樣本開展研究。金面具經過初步延展,呈現出現在的樣貌,但這只是階段性的展示。之后,還要分析金面具上是否有黏合劑,比對出它是哪個青銅人頭像的面罩,要將其重新戴回到頭像上。
“文物是祖先的遺存,理應全民共享。”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修復館通過開放工作場景,結合展板、視頻、標本等,讓神秘的文物修復從幕后走向臺前,大大提升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知和感受。
目前修復館包括了文物儲存區以及陶器、玉器、金屬、象牙修復室,配備了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X光衍射儀等考古界主流、通用的儀器設備。兩臺體視顯微鏡和陶片標本,可以供游客學習觀察文物的質感和紋飾。
36年6000件 時光匠人堅守匠心
當一件體量巨大的青銅文物需要臨時性加固,修復師既要懂力學原理,還要能親自“操刀”。11月26日,三星堆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漢中帶領團隊正在對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加固。“從外面加一個物理支撐,對文物本身沒有動作。”郭漢中介紹。支架用不銹鋼條,豎三橫二,鉆孔后用釘子固定在安放面具的底座上,在盡量減少文物接觸面積的情況下,使其獲得一個安穩的“靠背”。
從16歲以助手身份參加三星堆1986年的考古發掘起,郭漢中從事文物修復已達36年,開發出了黃泥石膏翻模等創新工藝,6000余件破損青銅器、陶瓷器、石器和玉器等在他手里重生。“傳統的硅橡膠開模會在文物上留下硅油痕跡,黃泥石膏翻模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會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而‘塑形補配’能讓文物上細膩精致的紋飾在石膏模具上得到還原。”郭漢中介紹。
“燈下不做色”“這個可考慮‘以銅補銅’”……在郭漢中文物修復創新工作室,通過手把手傳幫帶,郭漢中為四川多個地區的博物館和文管所培養了一批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后者成為研究古蜀歷史,傳承中華古文明的重要一環。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