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回蕩
在屏邊縣白云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 繡 出了幸福新生活。
撐起致富半邊天
今年52歲的楊自蘭,是土生土長的太平村人,也是全村唯一懂得蠟染技藝的苗繡藝人。
我的外婆、我的媽媽都愛繡花,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我自然而然地就會繡了。 楊自蘭說。
苗族刺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沒有產業支撐,屏邊縣苗繡產品始終 養在深閨人未識 ,豐富的刺繡資源難以變成產品優勢,刺繡技藝傳承和發展一度走入困境,很多苗族婦女守著 寶貝 卻過著窮日子。
從2015年開始,屏邊縣累計爭取上百萬元幫扶資金,用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產業和傳承發展,建了好幾個繡娘扶貧車間,太平村就是其中之一。 白云鄉黨委書記鄭文武對記者說。
在楊自蘭的記憶中,小時候學刺繡只是為了美,沒想到現在卻派上了大用場,還可以增加收入。鄉政府在村里建立繡娘扶貧車間時,她第一個報了名,還把兒媳婦拉進來,一起接訂單。
由于楊自蘭既熟悉整套苗族服飾的做法,又是唯一懂得古法蠟染技藝的人,因而訂單比別人要多,而且開出的工費很高,多的時候每月有6000多元,兒媳婦也在她的指導下加入進來,每年也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楊自蘭開玩笑地說,自己和兒媳婦的收入比老公和兒子多得多,現在在家里說話底氣十足。
同村的張秀瓊也是名副其實的老把式,30歲就自主創業的她,目前已在集鎮上加工、經營苗族服飾12年。據她介紹,由于從業時間較長,大家都比較信任她的產品,每年自己加工銷售的服飾就有100多套。最貴的是純麻的,制作工序復雜,周期長,一套服飾做下來保底價都在1萬元左右,每年純收入最少也有七八萬元。
致富之后的張秀瓊不忘回報鄉親,每年都下訂單給村里的繡娘,幫助她們增加些收入。 90后 繡娘楊貴珍平時在家帶孩子,閑暇時間就繡一些苗繡,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足夠貼補家用。
太平村有86名繡娘,刺繡產業每年都能為繡娘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可以養活自己養活家,真正撐起了增收致富半邊天,有的比我們老爺們掙的還多。 說這話時,太平村委會主任高林一臉羞澀,記者不明所以,追問之下才知他是楊自蘭的兒子,而旁邊的繡娘正是高林的媳婦陶慧。看著尷尬的高林,繡坊里再次響起了爽朗的笑聲
點贊繡娘傳承夢
從白云鄉返回屏邊縣城的第二天下午,在 繡莉豐鄉 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滿臉疲態的陶瓊莉。這陣子,陶瓊莉除了忙著收購繡娘的繡片,還在為苗繡文化進校園、苗繡培訓班的事奔忙。
今年受疫情影響訂單比去年少了些,共17萬元。現在完成了7萬元,我去給繡娘結算工錢,所以來晚了 陶瓊莉沒來得及喝口水便著急地說道。一旁的丈夫侯振偉解釋說,她就是這個樣子,整天風風火火的。
陶瓊莉從小就聰明,對苗繡天賦極高。 我7歲就開始拿針了,到13歲時就能獨立做一整套衣服了。 陶瓊莉說,其實那時學苗繡只覺得衣服漂亮,為了自己能穿上才學的。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摯愛,舍不得也放不下。
結婚后,陶瓊莉跟著丈夫一起外出闖蕩,不得已才把苗繡暫時擱置起來。一次,她在麗江做東巴文化服飾的時候受到啟發,為什么不做自己的文化品牌呢?2011年,夫妻倆一同回到屏邊,返鄉創業。
剛回來創業最難的時候,政府給予了很大支持,現在生活富足了,總想做些實事,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苗繡,最重要的是做好傳承。 陶瓊莉很激動,苗繡被譽為 無字史書 和 穿在身上的史書 ,每一個圖案、每一個符號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和表達,是苗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上千年傳下來的技藝千萬不能斷代失傳。
陶瓊莉這么說也這么做著。一方面她每年都和白云鄉、灣塘鄉、白河鎮、玉屏鎮等地的繡娘下訂單,幾年下來累計收購資金高達上百萬元,有了訂單,繡娘不僅有收入,技藝也不會荒廢。另一方面,陶瓊莉把苗繡文化帶進校園,提供線料免費教學,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技法,但也能達到普及推廣的目的。
其實,真正的麻布苗繡很費功夫,一件衣服一個人獨立完成要耗時5個多月,收購價才7000元左右,付出的勞動成本和收入遠遠不成正比,所以要做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苗繡文化的真正價值。這也是我做傳承的意義所在。 陶瓊莉說。
一路走來,陶瓊莉夫婦很難也很累。但是她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要把苗繡文化推出國門,走向世界舞臺。 夢有點大,但我會一直努力,一點一點去實現。 陶瓊莉堅定而自信。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