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老表,秸稈還田補貼多會兒發啊?”遠處的田埂上,種糧大戶蔣必超高聲詢問。
“就這兩天到賬。”王國祥揚聲回答,驚飛了麥田里的白鷺。
在中揚鎮,“老表”是鄉親們之間親昵的互稱。
多年以來,中揚鎮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守住耕地紅線,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耕地集中連片,戶均增加耕地約1.6畝,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收”。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也是農民的“金飯碗”。嚴格的全域整治,解決了中揚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等問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把“土里刨食的莊稼漢”變成“土里掘金的新農民”,干群關系更加親厚。
紅線之前,寸土不讓。12月2日,記者來到省重點扶貧開發的成子湖片區,看一個土地流轉率高達74.96%的“魚米小鎮”,如何捍衛耕地紅線,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
捍衛紅線 守住底線
藏糧于地,“化零為整”刨出“金飯碗”
平疇千畝,小麥青青。田塊旁,新整修的水渠內波光粼粼。
這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畫卷,中揚鎮黨委書記王前錦總也看不夠——歷8年光陰,全鎮干群接續推進全域綜合整治,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建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土地新格局。
對土地的熱愛,刻印進中揚人的血脈。
全國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從境內蕩漾而過,農作物生長有了優質灌溉水源。
土與水的相遇,天作之合。浸潤了湖水的黑色偏淤兩合土,非常適宜稻麥生長。
土與水的相遇,也會“貌合神離”。多年水患,東搬西遷,低矮的房舍只是“臨時的家”,沿湖多個村莊道路崎嶇、出行不便。耕地零星分散、凹凸不平,傳統種植技術在高標準、規模化種植面前,相形見絀。
破局脫困,需要新思路。從2012年起,中揚鎮按照“人口向鎮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思路,開始了以空間治理轉型提質促農村社會轉型發展的創新探索。
“三集中”的核心,是土地和人的集中。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中能刨出“金飯碗”!
2018年,“三集中”升格為全域綜合整治。整村推進,填平廢棄汪塘、平整田坎壟溝、拆除零散農房……中揚人消弭土壤的罅隙,“化零為整”,并把集中連片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近十年光陰,中揚鎮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搬遷農戶7000余戶,從13個自然村“整”到6個自然村,高標準農田從1.6萬畝增長至7.4萬畝,凈增耕地面積10964畝,戶均增加耕地約1.6畝。
守耕地,實倉廩。
可耕地面積達6534公頃,為確保每塊耕地完好無缺,中揚施行鎮黨委班子牽頭,村“兩委”成員或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為“田長”的基層耕地保護機制,明確規定各有關部門參與、分級保護、逐級負責,壓實耕地保護屬地監管責任。
前不久,飯棚村一條四米長的農田便道,硬化后又被拆除——便道建在耕地紅線內!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可是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的,飯棚村黨支部副書記武植峰巡田過程中發現這一違規現象,趕緊主動整改。
“手中有糧,心就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一鎮的“總田長”王前錦常叨叨這句話。不越紅線,守住底線,他和全鎮干群還高高擎起耕地逐年凈增的“保障線”、人均收入逐年增長的“上揚線”。
磨鐮擦鋤 不誤工夫
藏糧于技,借“力”而行磨亮“金飯碗”
日頭正好,蘆花飄飄。
1910畝地有多大?種糧大戶蔣必超比劃半天,問的人也沒鬧明白。
蔣必超樂呵,反正充滿電的電動車,跑不了完整一圈就趴窩。
前些年,在建筑行當里打拼時,日子可沒這么輕省,一年忙到頭,也沒掙幾個錢。2019年,蔣必超流轉熊樓村216畝地,集中連片的,好管理。一季稻、一季麥,每畝年純利至少600元,蔣必超信心大增,2020年10月,又流轉了974畝地。宅基地復墾的地塊,鎮里安排農技專家取土樣檢測后,指導及時補肥——復墾的土地,至多兩年就能培肥地力。豐收豐產,蔣必超“胃口”更大,今年又流轉了飯棚村720畝地。
一個人,1910畝耕地!每畝承包費從900元到1080元不等,僅此一項,年支出逾190萬元!
59歲的蔣必超成竹在胸:在中揚土生土長,熟知土地習性,稻麥品種都是鎮里請農技專家選定推薦的優良品種。耕地基礎配套設施也升級了,田埂變成水泥路,什么機械都開得進,土渠修成光面渠,澆灌不用愁。“天上飛的是植保無人機,地里跑的是聯合收割機和耕地機。穿著皮鞋根本不用下地。”國家給的補貼也多:稻谷種補貼100元/畝,秸稈還田補貼25元/畝,一次性補貼24.3元/畝……
農技員出身的王國祥說,在中揚,所有稻麥兩熟耕地都要服從“五統一”生產管理,品種選定、生產操作規程、投入品管理使用、田間管理和收獲都統一。對糧食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建立田間生產管理記錄,記錄內容包括地塊編號、種植者、作物名稱、品種、種植面積、播種時間、土壤耕作及施肥情況、病蟲草害防治情況等。高毒、高殘留農藥是絕對禁用的,以免污染土壤。
如此嚴苛科學的管理,確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稻麥質量達到綠色食品生產標準。
土里生金,但土地也需要呵護。中揚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水旱輪作、犁翻等綜合措施,提升地力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了地力和產出力的耕地越來越緊俏。中揚鎮國土所所長張建國說,中揚土地流轉率達74.96%,每年土地承包經營權拍賣會競爭都很激烈。
“我還想再包1000畝。”12月2日下午,嘗到甜頭的職業農民蔣必超說。
下樓就業 “上樓”無憂
藏糧于民,授之以漁捧好“新飯碗”
法桐筆直,金色葉子炫目緊實,一簇簇,伸向湛藍的天空。
12月2日傍晚,耿浩走出中揚鎮扶貧產業園吉龍塑膠制品江蘇有限公司,抬眼就望見一片麥田。2013年,毛集村整體搬遷。看著老宅年久失修,兒子寧可在外打工也不回村,耿浩第一個簽字同意,被安置到富康佳園,115平方米的大房子,寬敞又舒適,他和妻子在吉龍就近就業。毛集村土地整體流轉給了江蘇農墾公司,加上宅基地、菜地復墾,耿浩家的地還比之前多出一畝五分。8畝土地流轉分紅,一年7200元,夫妻倆月工資加起來8000多元,小日子過得真是紅火。住上樓房,兒媳婦也愿意回農村生孩子。
飯棚村村民陳乃吉覺著上班受約束,他種得一手好莊稼,在種糧大戶間可搶手了。農忙打零工,每天能掙100元,主家供一頓午飯,都是從鎮上飯店叫的快餐,純凈水管夠,還點煙給抽。“我就愿意‘下湖’,一份土地流轉分紅,一份零工,自家地里掙兩份錢,多好的事啊!”
偏居宿城東南一隅,中揚鎮區卻有著不輸城市的繁華,4個拆遷安置小區居住著4600戶居民,新建小區還裝了電梯,老人上下樓都很方便。
下班回家,范集居委會居民趙立山在書香名苑小區門口生鮮超市買了蔬菜和肉。書香名苑是中揚鎮重點打造的農房改善項目,也是最早一批市級示范項目,周邊配套學校、商貿綜合體、衛生室等。不遠處是“藕遇小龍蝦”高效農業項目和中揚鎮扶貧產業園,無論是進廠務工、園區就業還是三產創業,安置農民都占得先機,實現“家門口就業”。據悉,中揚安置農民就業率達60%。
雖說“上樓”后生活成本增加,但居住條件改善了,土地流轉收入、務工收入、財產性收入加起來也不少,在全域綜合整治中搬遷“上樓”的中揚人,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紅彤彤的日頭沉入地平線——中揚集中連片土地上,視線一覽無余,日出日落特別壯美。
落日余暉里,綠色的希望在黑色的沃土上生長。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