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于姑蘇城中,探尋風雅 宋 ,宋塔或可作為一個切入點。這些保有宋代遺風的古塔,矗立千年,聯結起繁華姑蘇的古與今,為尋宋提供了具體的物理空間。
微博網友 橘涂初四 是一位95后文保愛好者,知悉《姑蘇晚報》聯手《新民晚報》《揚子晚報》《錢江晚報》推出 待無恙,多來往 長三角四大晚報聯手邀你尋宋江南 主題融媒行動后,向記者推薦了兩條蘇城尋塔路線:一條在古城區內,一條則在古城區周邊。跟著他推薦的第一條線路 云巖寺塔-報恩寺塔-瑞光塔-雙塔-甲辰巷磚塔 ,記者開啟 暴走 模式,從風景名勝走到小巷深處,于巍巍古塔中探尋江南文脈。
云巖寺塔
斜塔巍巍看江南
云巖寺塔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 虎丘塔 。它坐落于虎丘山上,塔身傾斜,如一位歪著頭的長者,看四季輪替,看花開花謝,千載春秋倏忽過,它自巋然看人間。它始建于五代末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初(961年),是宋塔中年代最早,規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的實物。
云巖寺塔(記者 杭興微攝)
東坡先生或可成為云巖寺塔的 最佳代言人 他對虎丘的偏愛,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邱,乃二欠事 這一句,就是明證;千年之后,爆紅網絡的手游《江南百景圖》,亦為其 圈粉 無數,玩家努力做任務解鎖劇情,只為將虛擬版云巖寺塔收入囊中。
因此,這趟尋塔之旅,無論如何都得去看一看云巖寺塔。誠如我們的領路人 橘涂初四 所言,《江南百景圖》中的云巖寺塔與實物差別較大。而且,它的年代比蘇州城內的其他宋塔都要早,有許多特別之處,應當親身去感受一番。
古塔探幽
云巖寺塔是一座八角七層、仿木構樓閣式的磚塔,每層均施以腰檐平座,共高47.5米。塔內部為套筒式回廊結構,樓梯采用木質浮擱活動梯,每層只以樓層和外壁聯系,較以后將樓梯砌于塔體內的結構方法更為古老,還保存了唐代以前空筒式結構的一些特點,許多局部手法表現了唐、宋建筑手法的過渡風格。
云巖寺塔(記者 倪黎祥攝)
這座千年古塔,塔身內外均表現出木結構的形制。觀其外檐,可見每層轉角處,均砌作圓形倚柱。每面正中均辟作壺門狀拱門。門兩側以立柱把外壁劃分為三間。斗拱塔檐做法與宋《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制度相符合。塔內回廊亦隱作出枋、斗拱,每層均設塔心室。
塔內外的雕塑裝飾亦有許多值得注意之處。例如塔身內壁外圈角柱中段飾以束花,保存外來裝飾的成分較顯著,是其他塔柱所少見。這種裝飾柱子,在唐代以前的石窟中可經常看到。在回廊內側塔柱外壁上,塑飾出許多形式的花飾,有勾欄芍藥等花卉,還有勾欄湖石,是現存較早的獨立陳設假山湖石的實物形象。
尋塔攻略
云巖寺塔的內部不對外開放,但 橘涂初四 推薦了一條趣味十足的 登塔 路徑 關注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微信公眾號,在下方菜單欄找到 數字登塔 ,即可 云登塔 ,飽覽這座宋塔無與倫比的美麗。此外,云巖寺塔周邊植被豐富,四季景色不同,拍攝游覽照片時,可將樹木作為前景,展現古塔別樣的美。
報恩寺塔
重檐復宇覽姑蘇
初冬時節,銀杏金黃楓葉紅,風吹樹葉,暖陽弄影,映照于報恩寺黃色的墻面。報恩寺塔坐落其間,重檐復宇,翼角翠飛,一派雄偉氣象。然而雄偉并非這座千年古塔的全部,它的俊逸、秀美與瘦長,又顯現出一種獨屬于江南的氣質。登臨此塔,憑欄遠眺,可俯瞰繁華姑蘇,頗有宋人之雅。
報恩寺塔(記者 倪黎祥攝)
報恩寺塔俗稱 北寺塔 ,相傳系三國東吳孫權為報母恩而建,現存之塔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行者金大圓主持募建的九級塔。 橘涂初四 推薦,尋塔者可細觀其臺座石雕,精細而雅致,留有宋時遺風。
古塔探幽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高74米。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塔身結構由外壁、回廊、內壁和塔心室組成。塔內磚砌梁額、斗拱、斗八藻井,頂層塔心剎桿,內檐五鋪作雙抄或單抄上昂斗拱,柱頭鋪作用圓櫨斗,內轉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須彌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貴實物。
報恩寺塔(記者 倪黎祥攝)
據《蘇州通史 五代宋元卷》所載,報恩寺塔 底座與臺基石雕精湛絕倫 ,其外廊 飛檐翹出,束腰處每面金甲護法力士坐像三尊,轉角雕卷草、如意紋飾 。這座千年古塔高聳入云,峻拔雄奇, 為蘇州諸塔之冠 。
尋塔攻略
這個時節,去報恩寺探尋風雅 宋 ,還可以順便打卡位于蘇州地鐵4號線北寺塔站附近的 網紅柿子樹 ,粉墻黛瓦,藍天白云,柿子樹上點點橘黃,構成一幅天然的姑蘇圖畫,亦是一幅別樣的 江南小景 。
瑞光塔
臨流照影瑞光現
瑞光塔位于盤門之內,與雄踞蘇州西南的 盤門 水陸城門、橫跨運河的 吳門橋 ,連結為 盤門三景 。漫長的時光中,大運河之水潺潺流經姑蘇城,瑞光塔日夜照影于河面,流光溢彩,燦爛輝煌。登塔遠眺,姑蘇水韻,盡收眼底,恍惚之間,有風吹來,似于時間之河擷取宋時舊韻,好不風雅!
瑞光塔(記者 倪黎祥攝)
要說瑞光塔,先得說瑞光寺。瑞光寺初名普濟禪院,為三國吳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為迎接西域康居國僧人性康而建。赤烏十年,孫權為報母恩又建十三層舍利塔于寺中。現存瑞光塔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其后寺、塔歷代均有修葺,清咸豐十年(1860)寺毀,僅存塔。
古塔探幽
瑞光塔為八面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高53.6米,副階周匝。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八角形磚砌塔心柱組成。塔基臺八角形,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各層外壁挑出木構腰檐、平座,每面有額枋、倚柱、斗拱等。第三層為全塔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瓜棱形倚柱,壁龕、壸門等,還有 七朱八白 折枝花 等宋代粉彩壁塑殘跡,1978年,此層 天宮 中發現真珠舍利寶幢等一批晚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珍貴佛教文物。值得一提的是,此塔磚砌塔身基本為宋代原構,底層塔心的 永定柱 做法,在現存古建筑中尚屬罕見。
尋塔攻略
瑞光塔最上面兩層對游客關閉,但通過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微信公眾號的 數字登塔 功能,即可 云上 盡覽古塔全貌。觀瑞光塔的同時,亦可將 盤門三景 串聯起來玩賞,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江南水韻。
雙塔
雙塔相對說古今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位于定慧寺巷內。千百年來,雙塔默默 注視 著江南小巷的人來人往。兩座古塔東西相對,相距甚近,似兄弟,又似姑嫂,相互守望以度悠悠歲月,因此,老百姓稱之為 兄弟塔 或 姑嫂塔 。
羅漢院雙塔(記者 倪黎祥攝)
羅漢院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初名般若院,五代吳越改為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并增建磚塔兩座。北宋至道年間,寺院更名為壽寧萬歲禪院,又稱雙塔寺。雙塔曾于南宋、明、清經歷多次維修,太平天國時寺院毀于戰火,僅存雙塔及正殿遺跡。
古塔探幽
雙塔東西而立,為兩座七層八角磚結構仿樓閣式塔,磚面用紅黃兩色粉飾,塔身逐級收分,直入云霄,表達了精巧秀美的江南風格。兩座塔的形制、結構、體量相同,高度都在33米左右,形制模仿木塔,二層以上施以平座、腰檐;塔壁每層四面辟壸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塔室方形,逐層錯閃,門窗方位也隨之上下相閃。
羅漢院雙塔(記者 倪黎祥攝)
尋塔攻略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周邊有許多文保單位, 橘涂初四 建議,在游覽雙塔的同時,亦可將它們串聯起來走一遍,如雙塔影園、定慧寺、壽星橋等。他還推薦尋塔的朋友們去附近的雙塔市集逛一逛,感受下地道的江南煙火氣。
甲辰巷磚塔
巷弄深處覓芳蹤
舊時蘇州有句民諺,說城內有 七塔八幢九饅頭 ,其中的 七塔 ,意指建于街頭巷尾的七座小型佛塔,現如今六塔已毀,甲辰巷磚塔是僅存的 獨苗苗 。
甲辰巷磚塔(記者 倪黎祥攝)
由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出發,去尋甲辰巷磚塔,必得穿街過巷,沾染一身老蘇州最日常也最本真的煙火味兒,兜兜轉轉,最終于甲辰巷內覓得磚塔芳蹤。這處小小的磚塔,形態古樸,精巧玲瓏,千百年來,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該塔始建無考,南宋《平江圖》有其記載,故可作為這趟尋宋之旅的一站。
古塔探幽
甲辰巷磚塔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以清水磚砌成,通高6.82米。每層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磚相間疊澀挑出腰檐,上架平座,隱出斗拱、壸門、直棱窗。各層四門四窗,方位逐層相錯。塔的結構與北宋磚塔相似,某些建筑特征要早于一般宋塔;斗拱用材粗壯,體量比例相對較大;斗拱拱瓣做法也不同于一般宋塔,其拱腹作三瓣狀,這些特征,都表現了明顯的唐代風格,疑為唐末宋初遺構。
尋塔攻略
尋塔過程中,在巷弄中穿行,不妨帶上一臺相機,用心感受風雅 宋 的同時,也用鏡頭捕捉江南深巷的生活之美。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