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推進會在
四川廣漢召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副主席姜波、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
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王力軍、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楊林、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南方科技大學社會學中心教授唐際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等作為特邀專家參會,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遺產司)副司長張磊、
德陽市人民政府市長劉光強、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蒲新、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副局長張學文等出席會議并發言。
會上,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賈蘇竹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簽訂了《
德陽市廣漢三星堆管理委員會與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同推動“申遺”合作協議》,積極推動雙方在遺產申報與研究、陳列展覽與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一脈相承 三星堆與金沙撥開古蜀迷霧
長期以來,古蜀僅存在于語焉不詳的傳說故事中。上世紀至本世紀初,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讓古蜀國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考古資料顯示,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戰國船棺遺址共同勾勒了古蜀文明從起源、發展到消亡的大體過程,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古蜀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三星堆最繁盛時期大約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距今約3700~3200年。至商代晚期之時,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突然發生了變化。恰好在此時,金沙遺址逐漸興起,開啟了古蜀文明進程中的又一高峰。從兩地出土的青銅立人,金面具,到銅鳥;從三星堆的金杖,到金沙遺址的金冠帶;從太陽神鳥金飾,到青銅太陽輪,精致絕倫的古蜀文物里孕育了天府文化基因,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
密切合作 為申遺進程注入持續生命力
伴隨著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掘,古蜀文明脈絡愈加清晰,申遺也被提上日程。2002年,在中國
江蘇省
蘇州市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一道,被冠以“古蜀國遺址”的名稱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開啟了古蜀國申遺的征程。
2006年,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0年,由
四川省文物局牽頭,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同組成“古蜀國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籌備工作組,共同編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材料。2012年,國家文物局重設《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古蜀文明遺址——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及再次入選預備名單。
近年來,金沙遺址和三星堆博物館通過聯合開展金玉器課題研究、舉辦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金沙遺址發現2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盛會不斷提升研究水平;兩館聯合舉辦的古蜀文明巡展,已走過60多個城市;古蜀瑰寶還以實體文物、3D打印品、VR影像等形式來到美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英國等地,向世界展示
四川名片……
據悉,《共同推動“申遺”合作協議》簽訂后,三星堆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將繼續圍繞協議內容,為古蜀文明申遺進程注入持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