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通山10萬農民樂當“賣碳翁”
咸寧網訊 記者饒敏、宋文虎、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12月16日,通山縣燕廈鄉金坑村楠竹基地,七八位林農正在除雜草,清理亂枝,養護竹林。
“這里原是石頭山茅草山,2016年起,我們鑿石窩,撬石縫,背土上山,栽種竹林。現在連片成林了,面積有3000畝。”金坑村二組村民、基地“林長”李如寅介紹。
李如寅面帶笑容:“我們每天都上山養護。竹子長好了,‘呼吸’更順暢了,通過碳匯交易,一畝可以賺50元/年。不是小數目!”
為何竹子“呼吸”能帶來收益?這得益于全國首個可進入碳市場交易的項目——通山縣竹子造林碳匯項目。
2015年,通山搶抓國家研究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的契機,成為全國首個碳交易試點縣,獲批實施該項目。
“通過竹林吸碳吐氧,這個項目每年能吸收0.65萬噸二氧化碳。那些碳排放超標的企業,可通過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購買我們的減排量。”項目投資人之一、通山儒活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儒活介紹。
該項目分三期實施,預計20年計入期內產生13.11萬噸減排量,2016年至今,已在燕廈鄉等地新造竹林0.7萬畝。
“按當下行情,該項目減排量的市價136.5萬元。”通山林業局造林股副股長衛俊介紹,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只要交易就能變現。
李如寅是受益者之一,他原靠煮酒和修車營生,竹子造林碳匯項目實施后被聘請為“林長”,年工資5萬元,第一年他就新蓋了住房,整修了庭院。
“竹子造林碳匯項目并非‘一枝獨秀’,帶來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縣林業局局長趙愛民介紹,湖北共開發中國核證自愿減排林業碳匯項目8個,通山占據3個,另外2個項目——碳匯造林和竹林經營碳匯,已在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掛網公示,預計在計入期內,可實現年均減排量12.6萬噸、14.6萬噸。
一盤坵林場位于洪港鎮,屬竹林經營碳匯項目實施點之一,現有竹林1萬畝。
“竹林一年四季都需養護,今天就有十幾位林農上山,每人每天有200元務工費。”林場場長阮緒松對記者說,僅勞務支出一項,林場每年發放30萬元。
竇告化是林農之一,過去以務農為生。在一盤坵林場務工后,每年增收3萬元,他感到十分滿足。
“我們將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真正讓群眾既享有優美生態環境,又享有綠水青山帶來的經濟效益。”縣委書記陳洪豪表示,通山將搶抓“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機遇,深度挖掘200余萬畝山林碳匯+項目開發,讓全縣林農從減碳中受益。
據了解,通山碳匯項目全部進入市場交易后,每年僅憑“賣空氣”可收入約1400萬元,全縣10萬農民從中受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