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宿州新汴河景區
汴水,在宿州當地又稱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可以說,宿州是一座因大運河而興的城市。
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這條河道,西起洛陽至開封,向東南延伸經過宿城的前身——埇橋,東下靈、泗、淮陰、直抵揚州,入長江,全長650公里。
大運河(通濟渠)宿州段全長141.5公里,流經宿州市埇橋區、靈璧縣、泗縣共3個縣區、涉及14個鄉鎮,其中94.5公里河道遺址埋于地下,47公里有水河道(含世界文化遺產段)位于泗縣。
隨著通濟渠的開鑿、汴水漕運的興盛,埇橋成為“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的重鎮。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為加強對汴水漕運的保護,從徐州和泗州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建置宿州,轄符離、蘄縣、虹縣等三縣,州治初置虹(現泗縣)。唐文宗大合三年(公元830年),因為政局穩定,宿州一度撤銷。大合七年(公元834年),為保漕運,復置宿州于埇橋。
唐宋時期,包括埇橋在內的大運河沿岸城市布局多呈現東西狹長的形態,而且民房和商業中心也是靠著河岸的,這種城市布局就與運河的東西走向有關。在上世紀80年代,宿城的商業中心就圍繞著西關大街至東關大街一帶,大運河對宿州城市布局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1987年,市政建設時,埇橋遺址在宿城大隅口西側被發現并就地保護;1995年,在埇橋遺址東南處出土唐代蘄縣界碑,標注了宿州至周邊州郡的距離。
宋代碼頭考古現場
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為配合老城區改造對該處進行考古發掘,揭示出南北兩側對稱的石構宋代碼頭一座。在碼頭附近出土文物2400余件,其中有錨碇45個、宋代木質貨船一艘。
宿州市博物館“汴水咽喉”展廳內景
這幾次考古發掘,對隋唐大運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也奠定了宿州市博物館“汴水咽喉”展廳的展陳基礎。今天的人們,站在“汴水咽喉”展廳里,望著船板、陶器、瓷器、古錢幣等運河文物,就仿佛看到了當時“槳聲燈影,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
大運河是宿州的母親河。唐中后期至北宋時期,由于在運河漕運中的重要地位,宿州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文化繁榮,人口劇增。白居易、皮日休、蘇軾等文人墨客都曾乘著運河之船來過宿州,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
泗永公路與隋堤遺存
由于古汴河引黃河水,含有大量泥沙,逐漸成為一條地上河。到了南宋末年,河道基本上被湮沒廢棄。不過,古汴河的河堤(隋堤),卻一直是人們出行的另一條通道。今天的泗永公路(宿州泗縣至河南永城)基本上就是修在隋堤之上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蘇宿遷泗洪境內開挖了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古汴河,故被命名為新汴河。數十年來,新汴河發揮著排洪、灌溉和航運等作用,造福著沿岸人民。近年來,河道淤積嚴重,船閘年久失修,部分橋梁阻礙航行,航運功能日益萎縮,全線處于斷航狀態。
2018年,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納入交通運輸部《水運“十三五”規劃(2018年調整)》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干線航道網規劃(2018—2030年)》。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自此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新汴河航道全線貫通后,年通過能力可達3000萬噸,上連中原經濟區,下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與長江經濟帶無縫對接,開辟一條嶄新的豫皖蘇及長三角地區航運大通道,在宿馬現代產業園區,與建成的高鐵站及待建的機場形成綜合立體交通體系,重新實現宿州乃至皖北地區通江達海的美好夙愿。
自2012年起,宿州市開始建設新汴河景區。主景區按“一點兩線”布局,“一點”即表現宿州人民治水精神的大型標識雕塑“遠航”,“兩線”即新汴河兩岸,北岸展示發生在宿州大地四次著名戰爭及戰爭文化,南岸展示宿州歷史、人文和民俗文化。
位于新汴河源頭的汴河博物館
新汴河景區先后獲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這里春天花開香十里,夏天荷塘月色醉游人,秋天落葉繽紛遍地黃,冬天白雪皚皚伴枯藤。
汴水悠悠,一路吟唱著古老而又年輕的歌謠。如今的運河古城宿州,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街道寬敞整潔,處處綠樹成蔭,環境清新優美,擁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云都”等多個亮麗的名片。
千年汴水千年情。宿州市正結合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從生態、文化、旅游、經濟等多方位發力,優化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等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布局,努力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充分展示“運河古城?云都宿州”城市形象。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