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我市面塑藝人高光彪也在為一件事而忙碌:精心打磨、完善他的面塑作品“劉锜”“歐陽修”等,準備參加今年上半年在
上海舉行的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
阜陽面塑藝術的魅力,并通過這門藝術了解
阜陽歷史人物的故事,領略他們的風采。 面塑人物栩栩如生 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身旁有一萬卷藏書——雖是面塑,卻像工筆畫一樣細節逼真,栩栩如生。 1月14日,記者在高光彪的工作室內,看到他剛完成的面塑作品“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鏤空的屏風前,歐陽修端坐案前,手持酒壺,翻看書卷,顯得平靜怡然。 “我用一個多月時間,制作了這件面塑作品。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嚴謹,我前后參考了很多資料,也請教了不少專家。”說到創作的動機,高光彪坦言,2020年,他和家人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
阜陽。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他有了為家鄉而創作的念頭。 除了“歐陽修”,另一件放在玻璃展柜里的“劉锜”是他創作的最大的面塑作品,高近1米,重約80斤。只見他騎著白馬,身著綠戰袍、紅披風,手持弓箭威風凜凜地。 不過,作品體積雖大,細節卻一點都不含糊。“之前我在
上海做了幾十年服裝設計,如今從事面塑,也借鑒了服裝設計的技巧。”高光彪說,“劉锜”從里到外有三層衣服——內衣、盔甲和披風一件件“穿”上,盔甲一片片疊加,戰馬腹肌的紋理和血脈也都清晰可見。 表現人物力求更加真實 在高光彪的面塑工作室內,陳列著近兩年來他創作的30余件歷史和神話人物作品:三英戰呂布、鐘馗、張飛、三打白骨精、張果老…… 創作“歐陽修”的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數月。“也許是機緣巧合,我的工作室位于潁泉區富安路,周邊有會老堂、歐陽修路、六一廣場,我甚至還碰到了歐陽修的后代,這些為我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高光彪說,為了考證歐陽修的相貌,他到廣場、公園觀摩歐陽修雕像,隨同歐陽修后人參觀會老堂,還從網上買來中華書局出版的《歐陽修》,通過反復查閱和琢磨,力求更真實地表現人物。 “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為了讓作品更符合人物情境,除了‘六個一’(《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老翁一人)之外,我還在書案旁搭配了一盞油燈和微縮盆景。”高光彪說,很多細節他都會反復琢磨,“歐陽修愛喝酒,但酒壺放桌上太生硬。最終,我改為手持酒壺看書的動作就自然多了。” 創作“劉锜”時,他走訪了劉锜小學、劉锜路、劉公祠、劉锜公園、街頭大幅劉锜抗金的浮雕等。“找資料的過程,也是我了解家鄉的過程。”高光彪說,隨著“劉锜”和“歐陽修”兩件面塑作品完工,接下來,他將繼續創作姜子牙、管仲等本地歷史人物。 和許多傳統手工藝一樣,面塑藝術也面臨著傳承中斷的危險。2020年3月,高光彪已經成功申請“
阜陽面塑”區級非遺,目前,他正在為申請市級非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