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饒城
墻體廣告 他是一個農民,卻具有國度適用新型專利近10項;他從小愛搗鼓機械,為陶瓷企業開發的一款機器,可為企業儉省人工10倍,消費效率進步100倍……他就是湘東區下埠鎮杞木村的“農民創造家”李日滬。
李日滬在操作他設計的機器
從小愛搗鼓機械,最愛搞創造發明
今年52歲的李日滬出身于一個普通的
鄉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母親不到40歲就離世,父親千辛萬苦把他們兄弟姐妹4個拉扯大,并 都供到高中畢業。上中學時,李日滬就對機械表現出濃重的興味和較高的天賦。那時,他是物理教師最自得的弟子。不只課本上的理論學問學得好,還經常入手應用 所學的學問、原理制造簡單的機械產品。有一年,他拆了一
個舊鬧鐘,再用撿來的細電線,把本人的課桌設計制造成一個可自動翻蓋的課桌。裝上電池后,只需按下 按鈕,課桌蓋會自動掀開,上課前放好的課本自動翻上來。這個簡單又巧妙的設計,讓他成為學校的風云人物,在學校小有名氣。
高考那年,李日滬考上了
重慶的一所大學,但由于家庭經濟艱難,18歲的他選擇留在家里,在村里的一家陶瓷廠學鉗工。“鉗工也是我很感興味的 職業,當時并不覺得上不成大學有什么遺憾,反而覺得時機難得。所以跟著師傅扎扎實實當了3年學徒,考取了六級鉗工證。”李日滬通知記者,在當學徒學鉗工的 那幾年里,他一點也沒閑著,一有空就學習各種機械修理。因而,1985年,當年僅21歲的他到
廣東一家玩具廠打工,擔任做模具時,他的工資就拿到了800 元/周,而當時
萍鄉的月均勻工資僅100多元。“那時的模具都是手工做的,會做的不多,技術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由于各種緣由,1年后他分開了
廣東, 回到家鄉下埠,開了一家修理店。
“開修理店掙了點錢,但都被我投入到搞創造發明上了,家人跟著吃了不少苦。”提起年輕時的閱歷,李日滬仍然面帶笑容,語氣平淡,似乎對當年 投入到創造發明中的大量金錢和精神毫不懊悔。關于他無休無止的“折騰”,妻子也有過意見,但最終還是妥協和支持:“當初看上他,就是由于看中他的聰明,不 顧父母反對和他結婚的。有什么方法,他就愛搞機械,只能由著他去研究、去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