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張朝的柑橘果園種植面積達1100畝,園內一排排橘子樹整齊排列。剛剛經歷了采摘期,天氣轉暖,基地的員工們正在把防寒布卷起來,這些防寒布保護果樹安全越冬。去年整個果園產量20萬斤,產值達到700萬元,預計今年可達120萬斤。
種植新手遭遇考驗 摸索出高品質砂糖橘種植方案
2004年張朝考入武漢大學法律系,因為家境貧寒,為了湊學費和生活費,大二起,他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創業。他開過桂林米粉店,幫學校招過生,大三時電商興起,他又開起淘寶店,賣雪地靴。2009年畢業后,他開始全身心經營電商,高峰時月成交額能達到百萬元,這也讓他成功賺到"第一桶金"。
2017年3月,因為電商遭遇瓶頸,尋求事業轉型的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下鄉種橘子。
橘農家庭出身的廣西小伙張朝,對柑橘"情有獨鐘"。小時候父親常常騎著自行車帶他去橘園,這個場景在張朝的內心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當時就希望自己長大以后有一個自己的果園。"
因為江夏區具有多年的柑橘種植歷史,土壤氣候適宜,經過多番考察,張朝選定在山坡鄉光華村建立自己的柑橘基地。
多年累積下的創業經驗,讓張朝對于橘園經營有自己的見解。在經過了沃柑、金錢橘、廣西砂糖橘等品種的嘗試后,考慮到現有品種的市場供給量,走差異化路線才是最適合的選擇,他最終鎖定了西南農大柑橘研究所推出的新品種"早熟砂糖橘"。這個品種的特點就是高糖低酸、個小飽滿、水分充盈,張朝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小星柑"。
種植第一年老天就給了這個種植新手不小的打擊。2018年初,零下6攝氏度的罕見低溫讓張朝的橘園在一夜之間受災,"受災面積達到400畝左右,當時我和團隊,都消沉了一段時間。"
在學習了相關種植技術后,張朝開始采用搭建遮陽網御寒的方法。誰料2021年初,基地溫度達到零下9攝氏度,由于遮陽網的適用溫度是零下6攝氏度以上,之前的遮陽網沒能抗住低溫,考驗再一次來臨。這次他向專家取經,采用防寒布御寒,保護果樹不受凍害侵襲。
為了改進口感和改善種植條件,他又請來市農科院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果樹系的教授當顧問,還不遠千里從廣西老家請來了柑橘種植民間專家給種植人員當導師。
5年時間遭遇兩次凍害,張朝并沒有退縮。在經過了低溫凍害、病毒性病害、病蟲害等考驗之后,他總結出一套最適合在江夏區種植高品質砂糖橘的方案。去年10月果園實現了豐收。
把橘子種成精品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在張朝來之前,光華村還是大片的荒地,村里老百姓種植分散,因為種植技術落后,勞動力流失,銷售渠道單一,每年收入裊裊,"我剛開始要在這里種這個品種的時候村民都很懷疑,在這里能不能種出果子來,種出來了能不能賣得出去"。
一向不服輸的張朝當下想做的就是給同行們"打個樣",因為有電商的經驗,張朝采用線上渠道銷售,成功引流大經銷商,現在我們主要銷往深圳和上海,今年計劃開始走向武漢的市場。
當被問到為什么不同時種植多品種農產品時,張朝毫不猶豫地說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只想把我的橘子做成精品"。
他用現在的豐收回應了當年所有的質疑,同時村民們也躍躍欲試,逐漸有更多的村民愿意流轉土地,跟他一起種植柑橘,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脫貧致富。任甚紅之前和丈夫兩人都在城里打工,現在夫妻倆在基地做事,一年能掙7萬元,"在家老人小孩都能照顧,掙的錢也不比城里少,我們知足了。" 任甚紅笑著說道。
全村共有17名脫貧戶在張朝的柑橘種植基地打工,負責果樹養護等工作。張朝的基地幫助村民們摘掉貧困的帽子,同時給村里增加集體收入,村集體收入從過去的負債到現在每年能增加8萬元。
變"廢"為寶 深加工為農產品增值
在基地盡頭,一棟分揀廠房已經建成,只等今年10月橘子成熟時投用。張朝希望打造種植、選果、分級、包裝、物流的一整條產業鏈。距離分揀廠房500米,一處土地已經完成平整,今年3月這里將變身橘子酒廠。
從前品相優良的柑橘銷量較好,而個頭較小,口味偏酸的果子在選果環節就會被淘汰下來,被直接處理掉。現在有了酒廠,品相較好的做鮮果,剩下的就可以用來生產橘子酒,不僅能提高柑橘的利用率,減少損失,更能通過深加工來提高砂糖橘的附加值,預計投產后酒廠日產能達到1萬斤。
張朝還計劃今年在武漢開設50家直營門店。農產品的市場一直都不穩定,沒有標準化的管理,導致供需經常失衡,果農忙活一年不賺反賠。"我們只有把銷售渠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盡可能的規避市場的風險"。
在張朝的規劃藍圖中遠不止這些。在基地的第一、二產業成熟之后,他開始著手在村里建民宿、橘歷史文化展覽館,打造"橘"主題的旅游文化。"我能做到今天這個規模,政府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也應當做點什么來回饋政府",張朝感慨。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