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黃海濕地,海風和潮水交替作畫,“灘涂丹青”讓人驚艷;千里海疆,綿延林海,滿眼皆是“生態綠”……
近年來,我市守護獨特生態資源,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著力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典范,為全球生態治理和美麗中國、美麗江蘇建設貢獻鹽城智慧。
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空氣質量連續多年全省最優、全國前列;創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市林木覆蓋率25.1%,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一幅以生態為底、綠色為徑的幸福美麗畫卷正在鹽城生動鋪展。
生態“破圈”,濕地之美走向世界
大海沙洲的雄奇壯闊,葦蕩霧靄的清幽氤氳,湖澤河港的縱橫交錯,群鳥齊飛的美妙壯觀……空中俯瞰鹽城582公里的海岸線,這條綿延漫長的“海上走廊”夢幻唯美。
以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代表的好生態,已成為鹽城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
鹽城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77萬公頃海岸型濕地,是全球9條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重要補給站,每年有數百萬只鳥選擇在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其中32種鳥類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是丹頂鶴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庫。目前,全市受保護濕地保護率54%,受保護面積達41.5萬公頃,初步構建完善濕地保護體系。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我市堅持資源保護優先和污染治理兩手發力,統籌遺產地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資源利用和文化宣傳,不斷提升濕地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維護、候鳥遷徙路線保護等國際合作水平……在探尋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最優路徑過程中,正書寫著愈發精彩的鹽城答卷。
日前,東臺條子泥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被稱為“720高地”的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是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也是我市落實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開展生態修復的代表。
2021年,我市將“NbS”寫入市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切實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鹽城“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基于自然解決方案——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生態”如何破界跨界闖世界?加快綠色轉型,做足“海”的文章;堅持生態文明破題,以生態合作引領開放發展……以獨特的濕地之美,鹽城正從沿海走向世界。
自2017年起,我市連續五屆舉辦黃(渤)海濱海濕地研討會。這個國際交流平臺推動建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城市聯盟,促使沿線國家、地區和眾多國際環保組織在加強濕地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形成共識。今年1月,由自然資源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全球濱海論壇在鹽城舉行,搭建推動全球生態治理的交流平臺,形成一系列濱海保護的全球共識。
助力“雙碳”,厚植綠色生態家底
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我市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增加碳匯能力,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成片林近50萬畝,推動更多的鹽堿荒灘成為碳匯空間。
厚植綠色家底,鋪染發展底色。2021年全市凈增造林1.65萬畝,退化林修復低產林改造更新造林面積1.35萬畝,撫育森林7.6萬畝,培育珍貴用材樹種103萬株,建成省級綠美村莊71個,全面和超額完成2021年初確定的任務目標,凈增造林占年度目標的165%。
碧水繞城,人水和諧。串場河時隔64年再次見底疏浚、蟒蛇河沿線環境整治提升、通榆河畔生態景觀令人向往……綠岸悠悠搖樹影,河水清清潤民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開展“三河”全域整治,重點實施岸線整治、河道疏浚清淤、房屋征收、景觀建設、特色農業建設等項目,“三河”水清岸綠景美場景逐步顯現。項目總投資265.3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45.8億元;2021年計劃投資73.5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04.4億元。
保衛碧水藍天,守護綠地凈土。我市堅持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扎實推進源頭治理,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態環境治理從“治標”邁向“治本”。
2021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7.4%,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全省最優、全國前列。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51個省考以上斷面Ⅲ類水質比例為94.1%,高于省定目標7.8個百分點。
擁有長三角最為優越的自然生態、最具規模的綠色產業、最富潛力的碳匯空間,我市努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支撐鹽城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逐步構建新能源全產業鏈生態體系,不斷提升產業轉型發展的“含綠量”。
2021年,全市新能源累計發電量24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占江蘇新能源發電量比重達32.6%,占全市全社會用電量59.3%。鹽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為江蘇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出突出貢獻。
新能源產業跑出“鹽城速度”。目前,全市已擁有100多家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形成東臺、大豐、射陽、阜寧、鹽城經開區五大新能源重點板塊,構建基本覆蓋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科創研發、配套運維等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兩山”轉化,生態紅利全民共享
后申遺時代,去條子泥觀鳥,“灘”玩,看日出;到黃海森林公園騎行,度假,“森”呼吸;賞鶴舞鹿鳴、看勺嘴鷸賣萌等黃海濕地特色旅游受到游客追捧,成為世遺品牌效應加速轉化的生動寫照。
當美麗生態與科學發展的理念激情碰撞,鹽城正迎來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乘法效應。2021年,世遺產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全景世遺”逐步顯現,“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等融合發展成績斐然。
東臺條子泥全年累計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吸引全球眾多游客的目光;黃海森林公園美居酒店、鶴里漁鄉民宿等一批特色項目依次開放;大豐荷蘭花海創5A級景區通過省級驗收;斗龍港旅游度假區科學規劃“旅游+康養+產業”布局,創建為省級旅游度假區。
以丹頂鶴、麋鹿、勺嘴鷸為原型打造的“黃海濕地吉祥三寶”城市IP形象熱度不斷攀升,近日,“吉祥三寶助力冬奧”微信表情包及周邊文創產品爆火“出圈”,刷屏朋友圈及其他社交平臺,有效提升鹽城世遺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鹽城成功納入大運河體系,“探秘自然遺產、解碼古老串場、戲水湖蕩濕地、尋蹤黃河故道、傳承紅色基因”等5條文化旅游產業帶雛形初現。1518公里旅游公路將大小特色景點串珠成鏈。新增4A級以上旅游景區9家,金沙湖獲評全省首批生態樣板河湖,九龍口、大縱湖創成國家濕地公園,大洋灣創成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大豐創成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漁旅融合,養海護海。申遺成功后,興辦漁家樂、民宿、旅游度假區等讓東臺弶港鎮巴斗村成為生態文化村,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持續向當地群眾釋放著“生態紅利”。巴斗村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社區協同發展實踐基地”,入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生態文化村。
向海而生,因生態興,未來已來。鹽城,正在將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發展優勢,給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把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鮮明標識,鹽城高質量發展之路愈發清晰。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