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墻體廣告 家住塔冢裕園的馮米山是土生土長的塔冢人。上世紀50時代生人的他,興辦塔冢村報、主編塔冢村志,記載下城中村的蛻變進程,勾勒出塔冢村的前史變遷。
簡略的白色短袖上衣,稍顯舊式的細框眼鏡,初見馮米山,他給人的印象是神采飛揚、溫和儒雅。“我曾經是老師,你們是記者,咱們工作挺附近,就不見外了!”64歲的馮米山笑呵呵地迎客進門。
走進馮家,首要映入眼簾的是一整面墻面的書架,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本,這些都是他多年來保藏的寶物。“我即是喜愛讀書,涉獵規模很廣,這就為我今后辦報、編書奠定了文學根底。”談起藏書,馮米山較為自豪。
馮米山打小就生活在塔冢村,“我的媽媽是1942年從河南安陽逃荒過來的。”在媽媽的影響下,關于塔冢,馮米山多了一份感謝之情。高中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塔冢村小學當語文老師,后來,又在村辦校園教中學語文。13年的教學生計是馮米山人生中一段難忘的閱歷。
因為有文化根底,其時的鄉文化站“相中”了他,從2000年起,他開端籌辦塔冢村報,“這些年,城中村改造讓省會各個城中村都發生了巨變,咱們村也不例外,物質上,從矮小的平房,搬到高樓大廈,精神上,從鄉民成為市民……這個變遷進程需求有人用筆或許相片記載下來。”馮米山笑著說,初辦村報時,他并不憂愁,幾十年來與書本和文字打交道,馮米山早已將它們視為好友。
辦村報 給樹民們當個“大喇叭”
提及辦報初衷,馮米山直言村報的另一個功能相當于村里“大喇叭”,及時上傳下達,反映社情民意。但是,真正開端辦報后,他發現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興辦之初,《塔冢報》就只有5位工作人員,并且都沒有辦報經歷,只能靠探索,咱們都挺消沉。”馮米山說道,關于《塔冢報》的成功,咱們都不抱期望,但他不泄氣,徹夜不眠地寫稿,排版……很快,咱們的士氣都被馮米山帶動起來,開端探索著辦報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9月15日,《塔冢報》第一期總算成功刊印發行,每月1-2期,每期刊印2500份,做到一戶一份,“它即是架在鄉民和村委會之間的一座橋梁。”《塔冢報》還開設互動版塊,鼓舞鄉民活躍投稿。報紙既豐厚了大眾的文化生活,還實在記載下了村子的變遷。
馮米山從書櫥里拿出他保藏的每一期《塔冢報》,13年發行的報紙一份不落地裝訂起來,他說,這不僅是辦報人的心血,并且還是一份前史見證,翻閱這些報紙就像看到了塔冢村十幾年的變遷史。
“這本《塔冢文學著作集》里邊都是咱村里人自個的著作,里邊有詩篇、散文和小說。”隨后,他又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精裝書,這些著作都是從《塔冢報》上的鄉民投稿中選擇出來的,這樣的文學著作集,別的村子想編成一部有難度。馮米山說,城中村的變遷,讓鄉民的文化生活也日漸富足起來。
編村志 傾訴塔冢村的前史變遷
“留住形象留住記憶,留住根。” 辦報之余,2003年開端,馮米山開端準備村志的編寫。
因為時代久遠,材料稀缺,編村志說來簡單,做起來太難!為確保村志的實在牢靠,經得起前史檢測,準備之初的6年間,他造訪村里的白叟很多,從一位位近百歲白叟口中知道塔冢村的陳年往事。對那些有特別含義的人和事,他都會順手記載下來,還經過搜集文字、什物、信息、圖表,查閱檔案局、圖書館的報刊、檔案,重復核實。當然,除了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他還特別重視搜索“史實”,“前史,不能只靠聽和說,空口無憑,得有什物。”
2009年春,塔冢村志撰寫工作正式開端。3年后,《塔冢志》總算成書,分上中下三卷,圖文并茂地記載了塔冢村人文、教學、經濟、清潔等方面的前史變遷,塔冢村志的打印得到了村委會人財物的大力支持。
馮米山指著書中幾張不一樣時代的塔冢村全景相片,向記者介紹起塔冢村由靠種田為生的小村落一步步成為高樓樹立、環境優美的城中村的變遷進程,口氣中不無慨嘆。該村志中有一篇《七百里外的老娘家》,令他感受最深。“1942年河南鬧災荒,不少人逃往外省營生。有人逃到咱們這兒,就把女兒留下嫁人,我媽媽當年即是這樣逃荒過來在塔冢安的家……”他慨嘆前史變遷。
“寫史思志,修譜謀遠。”馮米山一邊翻閱村志,一邊回憶往事,傾訴起塔冢的前史變遷,言語中充溢對這片生活了64年的土地的酷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