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這個土生土長的懷化姑娘,帶著一股懷化人吃得苦、肯打拼的執著勁兒,在兩次服務奧運的過程中,不斷成就著更好的自己。
初次相遇
激動與驕傲
1996年,何艷珺從懷化三中畢業,同年考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從此離開了生活17年的家鄉,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逐夢之旅。2006年,已經參加工作6年的何艷珺選擇繼續進修,當時正值中國人民大學招錄奧運新聞專業研究生,帶著對奧運的憧憬,何艷珺報考了這個專業。奧運新聞專業為三年制,經過近兩年的學習,2007年,何艷珺被分配到媒體運行部場館媒體中心處,擔任老山自行車場館群媒體中心新聞運行副經理。
何艷珺(右)2008年在老山自行車場館看臺上工作。
媒體運行主要是為中外媒體提供良好的環境,前期做規劃、運行設計,賽時提供軟硬件條件。 何艷珺介紹, 場館媒體中心有各種物資條件,也包括網絡辦公環境,讓媒體記者能通過我們提供的環境進行更好的工作,從而能把賽事最及時地傳遞給世界。
媒體運行工作時間跨度長、內容龐雜、重細節,這也對何艷珺的個人綜合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何艷珺還記得,在搭建山地自行車場館的媒體中心時,她一個星期走壞了三雙鞋。
山地自行車賽道有10多公里,場館在一個山上,而且由于比賽難度的需要,工作人員會在賽道設置各種障礙,比如挖陷阱,放置一些很大的石頭,有些小道只能一個人通行等等,這些國際自行車聯盟都會去實地踏勘。然后運動員要在里面比賽,轉播商要在周圍拍攝,我們還要在旁邊搭建臨時設施,比如說挖壕溝或者是搭腳手架,讓記者能順利攝影,同時還要劃定一定的站席區讓記者能夠觀看比賽。 何艷珺回憶道。
那段時間,何艷珺和國際自行車聯盟的工作人員在整個賽道周圍進行了無數次的踏勘,一方面要讓場地達到國際自行車聯盟規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是要為記者爭取到最好的位置和工作條件。
每天十幾公里的山路,何艷珺一個星期走壞了三雙鞋, 基本上走一兩天一雙鞋就全開口了,就得換一雙。
有時候忙起來,二十幾個小時連軸轉也是常態。
記者的工作時間前是比賽前三小時到比賽后三小時,我們場館媒體運行的工作人員們就必須要比前三小時更早,因為我們還要提前做準備。 何艷珺介紹, 所以我們一般是比賽前四小時到后四小時都要在場館內,有些比賽時間長的,經常會比賽到凌晨,所以整個工作時間比較長。
盡管有汗水有艱辛,但對何艷珺來說,能夠服務奧運是一件非常幸福與自豪的事情。
當時那一年多的時間,我的整個工作狀態都是特別開心特別激動的,我們老山自行車場館整個團隊,前前后后大概一千人的樣子,大家相處也特別和諧愉快,因為大家的目標都是單純一致的,就是希望把咱們中國的第一次奧運會舉辦好。 何艷珺說。
再度邂逅
壓力與責任
2015年,當得知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何艷珺最大的夢想便是能夠再度服務于奧運。因為擁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2019年,正在石景山區住建委工作的何艷珺被選調到了北京冬奧組委,擔任媒體運行部場館媒體中心處副處長。雖然依舊是干 老本行 ,但與2008年不同的是,這一次何艷珺要負責12個競賽場館和9個非競賽場館媒體中心的規劃設計和落地。
何艷珺(右)在五棵松冰球館指導新聞運行工作。
2008年的時候我只工作了一年多,那時候前期的規劃設計已經有人做好了,我去的話主要把這些設計落地就可以了,這次我是2019年就過來了,一共是三年半的時間。前期主要做的是頂層設計,比如說,場館里面有五個媒體的核心區域 記者工作間、看臺席、混合區、媒體休息區和記者工作間,我們就是先把20多個場館都通用的東西全部做出來,然后再細化到每個場館不同的地方。 何艷珺介紹。
2008年奧運會的籌辦經歷,讓何艷珺意識到,要想為媒體提供最好的服務,就必須靈活掌握每個步驟,提前考慮各種細節。
她說道: 冬奧同夏奧不一樣,夏季奧運會決賽之后是直接頒獎,冬奧會叫作頒花,最終會讓所有的獲獎運動員去頒獎廣場,是這樣一個程序。我說肯定是先經過頒花,再走混合區,因為運動員流線是這樣的,運動員比完賽頒完獎,然后再經過混合區接受采訪。包括冬奧我們是一個閉環管理,如何在疫情防控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讓每一個記者都能順利采訪到,完成自己的工作。各種細節和步驟流程都必須考慮到,如果事先沒有想到,現場大家又都很緊張,假如說又沒有什么經驗,很容易出現紕漏。
2月2日,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拉開序幕,水立方也成了冬奧會第一個正式運行的場館。由于比賽早于開幕式進行,且當時也沒有其他的比賽場館可以分流,這也就使得提前來到冬奧閉館管理區的媒體記者大量涌入這個場館。
平時可能就幾十上百人,這次一下來了三四百名記者,所以我那天在水立方幫他們運行了8個多小時,下午在訓練的時候我就一邊觀察一邊發現問題,然后告訴他們各個功能區要怎么總結,怎么整改,包括晚上正式比賽的時候,記者最多的時候你該怎么運行。然后當時確實發生了一些爭吵,因為混合采訪區的長度有限,又有疫情容量的控制,有記者就不滿意,覺得為何我們進不去。 何艷珺繼續說, 所以我那時候就是各個場館到處看,一個個觀摩,一個個幫他們運行,相當于是一個監管的工作。
何艷珺在首鋼大跳臺場館指導混合區運行工作。
相較于2008年的激動與興奮,這一次何艷珺感受到更多的是壓力和責任。除了前期的頂層設計,后續場館的監管與運行,與各個其他部門的資源協調,包括志愿者的培訓等等,何艷珺都需要兼顧到。
我們所有的工作包括細節的定制,就是為了以運動員為中心,然后通過記者的報道和傳播把運動員身上的這種精神和風貌傳遞給世界,所以一定要做好。 何艷珺堅定地說。
相處過的人都說何艷珺性格堅毅、敢闖敢干,在何艷珺心里,這是家鄉帶給她的成長養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非常自豪我是一個懷化人,從小我的生活環境包括人際交往環境都是非常好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從小到大也一直在堅持體育鍛煉,初中高中每年都參加校運會,我大學的時候還考了田徑項目的國家運動員證。所以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做事情就要做好,能夠前進我絕不后退,我覺得這些都是從小到大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給我帶來的影響。 何艷珺說。
雙奧之間,時空流轉,從北京到北京,從初次相遇到再度邂逅,對何艷珺而言,不變的是能夠服務于奧運的自豪感與幸福感,是堅決要把奧運辦好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歲月的年輪滾滾向前,而這份經歷也已化成了最寶貴的財富,沉淀在了何艷珺的生命記憶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