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在守牢耕地紅線,防止“非農化”“非糧化”的背景下,結合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精神,全省各地積極挖掘造林用地潛力,用好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山區困難地、農村“四旁”隙地、廢棄場礦、嚴格控制類土地等“六塊地”,創新探索國土綠化用地機制,不斷拓展生態建設空間。
深挖植綠潛力
綜合全省林木資源調查數據,摸清現有森林資源的總量、存量、分布區域以及增長空間、綠化潛力,從2020年11月至今,圍繞“六塊地”,全省共新挖掘出綠化用地815萬畝。
其中,分布在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和大別山—桐柏山區的荒山荒地、困難地有560萬畝,豫西南地區的石漠化土地101萬畝,豫東、豫北地區的可治理沙化土地32萬畝,各地農村鄉村道路、“四旁”、村莊周圍土地70萬畝,三門峽等地山區工礦廢棄地、廢棄礦山22萬畝,新鄉、濟源等10個省轄市、示范區的嚴格管控類土地約30萬畝。
創新造林模式
“我們將造林綠化同開展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糧田建設有機融合,實現了相得益彰。”省林業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鶴壁充分利用山區困難地和工礦廢棄地開展生態修復,把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變為綠意盎然的森林公園;結合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域開展“四旁”、村莊、庭院綠化;結合30萬畝高標準糧田建設,嚴格落實相關要求,對縣鄉道路、田間灌渠兩側進行造林綠化。截至目前,今年鶴壁已完成造林面積7.55萬畝、占全年人工造林任務的95%。
為督促科學綠化進度,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全省先后投入1840萬元,對鄭州、洛陽、鶴壁等排名靠前、工作扎實的地市進行獎補;圍繞山區生態林、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等,對進展緩慢的10個地市予以通報。
綠化成效初顯
通過深入挖掘“六塊地”,去年全省完成各類造林面積258萬畝,今年植樹造林任務已完成超60%,科學綠化成效初顯。
上山,“石頭山”變成“花果山”——
緊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三大生態屏障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困難地,去年至今,全省已營造山區生態林201萬畝。宜陽縣實施錦屏山造林工程,綠化面積2.5萬畝,栽植各類樹木182萬株,真正把“石頭山”變成了“花果山”。
被稱為“地球癌癥”的石漠化在丹江口庫區非常普遍,土層單薄,草木難生,造林難度大、成本高。南陽已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20.2萬畝。淅川縣發揚“啃硬骨頭”精神,在環丹江口庫區建設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1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庫清水送北方、兩岸荒山披綠裝”的宜人景象。
下鄉,空心院變身小果園——
借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東風,利用鄉村道路、“四旁”隙地、村莊周圍等,因地制宜建設環村林、通道林、防護林;利用空心院、撂荒地、拆違地、廢棄坑塘等,建設小游園、小果園,體現鄉村特色風貌。去年至今,全省已完成鄉村綠化23.9萬畝,建設各級森林鄉村1380個,打通了林業生態建設“最后一公里”。
結合平原沙區的農田防護林建設,著力構建平原生態綠網。去年至今,全省已營造防風固沙林15.9萬畝,沙丘披上了綠裝,有效控制了風沙危害,消減了土壤侵蝕,保障了糧食穩產高產。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