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婁星區姚橋村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紀實
記者 康承貴 盛祥桂 通訊員 賀善謀 張輝兵 曾偉業
踏著3月的春光,走進婁星區蛇形山鎮姚橋村瓦屋里合作社,正遇上彭建新、謝永英夫婦在果園里給黃金貢柚施肥。 老鄉,耽誤你一會兒工夫,我們聊聊好嗎?
好嘞! 彭建新聲音爽亮,取下干活的手套,與我們在園子里席地而坐,慢慢地侃了起來。
采訪現場。
2020年前,彭建新在外地打工,干過電工,賣過苦力,辛苦一年可以賺5萬元;妻子謝永英也在外地打工,辛苦一年下來可以賺3萬元。家里老人和孩子的事根本管不著。2020年2月,湖南省源溶開生態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到高和村招工,彭建新夫婦便來到瓦屋里合作社做事,彭建新每年負責1030畝經果林的施肥、殺蟲、剪枝以及900畝稻田的機械化耕種;謝永英則干鋤草、松土之類的活計。2021年,夫妻純收入10萬元,還兼顧了家里事。
2017年,我們公司在姚橋村流轉2000畝田地,其中水田900畝,旱地1100畝,租期30年,2020年正式成立瓦屋里合作社,采取 公司+家戶+股份+分紅+務工 模式,農戶用土地入股,每畝每年得租金300元,年底分紅100元,在合作社干活,每天可得勞動報酬150元至180元,一年下來,一個農戶的收入可達到3萬元。 湖南省源溶開生態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肖源介紹。
瓦屋里合作社,只是姚橋村以 屋場 為突破,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姚橋村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 總引擎 ,以提升 三合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資金、資源、資產整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屋場合作社+市場經濟主體聚合發展)水平為抓手,以 屋場 為基本治理單元,著力推進 屋場 黨小組、 屋場 理事會、 屋場 合作社建設,畫好鄉村振興 同心圓 ,走出一條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 姚橋樣板 路。
建好 屋場 黨小組,突出 火車頭 作用
加強村級黨組織 五化 建設。姚橋村現有中共黨員71名,分為2個支部,5個黨小組。2021年3月,婁星區財政局駐村工作隊派出 第一書記 和3名黨員,加入2個黨支部,按照 支部五化建設 要求,實行 局村聯動 。局機關黨委與姚橋村黨總支建立 一對一 聯建,局機關四個支部與姚橋村4個黨小組實行 點對點 聯誼。同時,積極培養黨員及村干部后備力量,解放思想,提振精神,思想上形成合力,為全村鄉村振興乃至長遠發展提供堅強力量保證。
開展 三個一 活動,確保黨建工作效果。區財政局機關黨委和姚橋村黨總支黨建互融,黨員互聯,把 建設黨建文化陣地,營造鄉村振興氛圍 提上第一議程,開展 上好一堂黨課,開好一個主題黨日會,聯系一批幫扶對象 的 三個一 活動,要求全體黨員牢記黨的紅色底色、模范帶頭的黨員本色,積極為人民服務,為黨組織增添亮色;召開自姚橋村合并以來首次黨員表彰大會,表彰11名優秀共產黨員,向光榮在黨50年的老黨員頒發榮譽獎章;多次走訪幫扶60多名困難黨員和群眾,發放幫扶資金8萬多元,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設崗定責,打造黨建 重點陣地 。為了防止黨小組功能弱化、職能虛化、角色淡化問題,規定黨小組協助黨支部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以及服務群眾、發展黨員等基本職能。各黨小組在履行基本職能的同時,結合黨員特長,發揮特色職能,有所側重地對小組內黨員進行設崗定責。政策宣傳黨小組黨員突出抓好精準扶貧和惠農政策的講解宣傳;產業發展黨小組黨員側重在產業謀劃、項目引進上建言獻策;生態環保黨小組黨員著重引導群眾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諧共建黨小組黨員重點做好矛盾化解和信訪維穩工作;民主監督黨小組黨員在村級事務民主管理上積極發揮監督作用。
農耕現場。
建好 屋場 理事會,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有事大家議,問題不出村,這是一些地方開 屋場會 的傳統做法。2022年1月,姚橋村成立 屋場 理事會,不僅依托群眾自治,干群連線,巧解矛盾糾紛,而且引導村民開展道德評議、禁毒禁賭、移風易俗,進一步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開展 高端 議事,是 屋場 理事會的創舉。根據理事會章程經常性召開會議,熱烈討論鄉村振興、村級發展等 高端 議題。姚橋村由原恒中村、姚橋村合并而成,有耕地面積2560畝,其中水田1780畝、旱土780畝,沒有企業,沒有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為零。靠什么來增加村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是擺在工作隊和村支兩委面前的重要課題。
只有盤活土地、筑巢引鳳,才能走出產業振興之路。 2021年12月6日,姚橋村總支部書記宋友初召集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一起商討如何轉變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會上,確定引進源溶開生態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農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豐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業進村,建立源容開特色水果種植基地、農康優質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豐尚特色農產品(江永香芋、紅薯)種植基地。
化解矛盾,就地解決問題,是 屋場 理事會的初心。今年2月,年過花甲的譚學文為土地入股瓦屋里合作社一事與村干部較上了勁。原來,當年村里調整土地時,少分了0.09畝地給譚學文,當時組長答應進行下一輪土地調整時補給他,并且做了文字記錄。這次瓦屋里合作社動員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紅,譚學文想把過去少分的0.09畝地也算進去。可當年答應給他補地的組長已去世,檔案資料也丟了。怎么辦?理事會理事長朱孺姣帶領其他幾名理事走到譚學文的地里重新測量,按實際面積入股瓦屋里合作社。譚學文對此很滿意。
屋場 理事會成立以來,已為全村化解各類矛盾6起,解決各種問題12個(次),得到村民一致好評。
摒陋習,樹新風,是 屋場 理事會實施村規民約的結果。姚橋村過去有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相互攀比的舊習氣,村民每年因此浪費大量錢財,但又 礙于面子,不得不搞 ,加劇了致貧。為此, 屋場 理事會率先提出 節約就是發展,文明鄉風就是生產力 ,引導群眾樹立 節約就是發展 的理念,緊緊圍繞 勤儉節約、環境整治、生態保護、文明創建 四個方面的重點內容,先后3次修訂村規民約,把禁燃、禁塑、禁止濫伐森林、禁用捕魚器、家禽圈養、垃圾分類、取締麻將館和六合彩、酒席從簡、移風易俗等寫進村規民約,號召村民共同遵守,依據村規民約條款遵守的成效開展創星級文明戶、先進院組和全村 十好 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屋場 理事會還開展 空心房 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如期建成村級垃圾分揀中心,實現垃圾減量50%;村級文化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村級衛生室,太陽能路燈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村級綠化工程完成80%以上。目前,姚橋村的村規民約深入人心,真正成為治村管村的法寶,全村偷盜、打牌賭博、非法上訪的不良現象完全絕跡。
農耕現場
建好 屋場 合作社,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春陽下,山棗組村民曾梅英頭戴斗笠蹲在地里,一手給辣椒種蓋地膜,一手用泥土把地膜邊壓緊。這些剛播下的辣椒種,不僅是曾梅英年底分紅的希望,也是山棗屋場合作社開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山棗組是姚橋村的一個村民小組。過去,村民們只會死守著幾畝薄田瘦地刨食度日,生活毫無起色。去年12月,婁底市農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入駐山棗組,成立山棗屋場合作社,流轉200畝水田和旱地,水田租期20年,旱地租期15年,采取 公司+農戶+分紅+務工 的模式發展種植業。農戶用田地入股合作社,每畝每年租金300元,年底分紅100元,村民在合作社務工,每天的勞動報酬80元。
今年57歲的曾梅英用6畝田入股山棗屋場合作社,從2月16日開始到合作社打工,主要做播種、育苗、松土、鋤草、施肥、收割等事情。她算了一筆賬給記者聽:過去6畝田種一季水稻,一年產谷3500公斤,按市場價180元/100斤出售,總產值12600元,除去種田成本,最多獲利1萬元。現在6畝田入股合作社,每年租金1800元,年底分紅600元,務工一年收入20000元,加起來可達2.24萬元。
山棗組像曾梅英一樣的村民還有68戶,他們都在山棗屋場合作社入股了水田或旱地,平時在家門口的合作社打工賺錢,年底坐收紅利。
我的第一產業是在流轉的山棗組的土地上種植辣椒,計劃育400萬株辣椒苗,移植到婁星區的萬寶、雙江基地,漣源的白馬基地,冷水江的鐸山基地。第二產業是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已投資400萬元建加工廠、購設備,主要加工白辣椒和辣椒醬。第三產業是網絡銷售,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既銷售合作社的農產品,又幫村民銷售雞、豬、牛、羊等農副產品。目前已在長沙、婁底固定了幾家銷售店。兩個月后,辣椒出產,合作社將會出現一番更加忙碌的景象。 婁底市農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羅建兵告訴記者。
瓦屋里合作社以瓦屋里組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大灣組、高和組,有水田、旱地等資源,有高標準農田、經果林基地等資產,有鄉村振興工作隊爭取的項目資金。肖源就是沖著這些資源、資產才到姚橋村來投資的。
1994年出生的肖源本科和碩士分別畢業于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和圣彼得堡大學,對土地有著天然的親近感。2019年,肖源結束7年的海外求學后回到家鄉,和父親肖建華一起創立湖南省源溶開生態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和金色永華生態農業園,成為一位職業農民。
2020年,她到姚橋村成立瓦屋里合作社,投資500萬元流轉田、旱地,建加工廠、特色水果種植基地,目的就是要把村里的資源、資產和自己的資金整合起來,走一條資源、資產與資金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她在流轉的土地上種植1030畝經果林,品種有黃金貢柚、鷹嘴桃、紅心柚等。先后投資500多萬元打造源溶開高標準農田建設市級示范區,種植600畝雙季稻、300畝一季稻,建設機耕道850米,機耕橋3座,新建灌排渠道13米。
姚橋村村民賀東求在雙峰打工,曾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妻子在家帶孩子,經濟壓力大。現在妻子農閑時,去瓦屋里合作社做一些水稻插秧、果林鋤草等工作,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通過 公司+村集體+農戶 的產業組織形式,探索實行土地入股分紅、保底租金和薪金創收 三金合一 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實現企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獲利的 三方共贏 ,就是我們的姚橋樣板。目前, 屋場 黨小組、 屋場 理事會、 屋場 合作社聯合發力,各項目進展順利,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5萬元;預計15年合同期內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90多萬元,財政資金投入10年收回,并可以長期發揮效益。 宋友初說。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