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某縣精準脫貧民政局(現為
鄉村振興局)在真武山示范點產業鏈優勢互補,鼓勵167戶低保困難戶添加農業合作社,融合100萬余元政府部門配套設施產業發展規劃資產入股投資;之后,又鼓勵84戶低保困難戶入社變成梨園
公司股東。農業合作社按早期資金投入成本費換算,劃到114畝梨園做為困難戶優勢互補的產業園區,由農業合作社統一做好管理方法、市場銷售,優先選擇考慮到困難戶產業園區打工。在梨園沒有收益前,按資金投入額的5%做為困難戶的最低收益。待梨園有盈利后,按凈利潤的35%做為困難戶年底分紅收益,農業合作社占35%,村集體經濟占10%,也有20%留作農業合作社后面發展趨勢資產。那樣,對困難戶由“靜脈注射”變成“造血功能”,從源頭上牢筑脫貧致富成效。
“我家1.8畝地在農業合作社入股投資,與此同時我又參加了扶貧款報團產業發展規劃,并在農業合作社開展蔬菜水果養管。土地資源房租盈利、財產年底分紅,再再加上打工收益,我的年收入在2018年就會有1多萬元。”脫貧致富戶黃玉清告知小編,因為年紀大、不明白技術性,加上要照看患病的戀人,一直以來都沒什么經濟發展收益。“幸虧村里發展趨勢真畝山梨園新項目,也有鎮上給與的精準脫貧好現行政策,讓我可以就近原則打工,提升收益。”黃玉清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