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新聞記者昨日從鹽城市退伍軍人事務局獲知,近期本市多方面勤奮,協助3位抗美英烈尋找家人。
前不久,鹽城市退伍軍人事務局接到一封獨特的信函,來信人是一名抗美英烈子孫后代。在中國朝鮮祭掃期內,他發覺多位江陰籍抗美英烈,期待協助這種英烈尋找家人。在其供應的名冊中,有一位英烈是大豐市人朱永堂,二位是東臺人陳亞東、潘日升。
材料記述:朱永堂英烈,男,漢族人,大豐市人,1921年生,1941年參與改革,死前為志愿軍后勤管理三分部十二大站石化廠保管員,1953年6月在中國朝鮮因戰放棄。獲知這件事后,大豐區退伍軍人事務局快速開展行為,進一步審查獲知朱永堂英烈戶籍地白駒鎮。工作員探尋發覺一份1983年的《烈士情況調查函》,上邊蓋有“洋心洼人民公社湯舍中隊”的公司章,便找上世紀80時代原“湯舍中隊”黨員干部掌握狀況。經審查,朱永堂兄弟姐妹五人,他排名老五,單身,在北朝鮮競技場放棄后,英烈的遺物寄交其二哥朱永壽存放。朱永壽的孩子朱俊杰現居所在湯舍村六組。“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忘掉放棄的英烈!”朱俊杰對探尋工作人員興奮地說。
陳亞東英烈,男,漢族人,東臺人,1928年出世,1949年參與改革,中共黨員,死前為志愿軍七十六師炮團三連戰士職業,1951年3月在北朝鮮競技場因戰放棄。潘日生英烈,男,漢族人,東臺人,1924年出世,1946年參軍入伍,死前為志愿軍二十四軍七十二師215團戰士職業,1952年7月在北朝鮮競技場因戰放棄。東臺市退伍軍人事務局分配三倉革命烈士陵園帶頭承擔為英烈尋找親人。
歷盡艱辛,陳亞東英烈的地位被確定,他的侄子張鶴友住在東臺市三倉鎮強西村。獲知小舅在中國朝鮮有墓,張鶴友十分興奮,他告知新聞記者,小舅在三倉革命烈士陵園有一個空墓,每一年清明節,親人都是會去革命烈士陵園拜祭小舅。
可是,在確定潘日升英烈真實身份全過程中,依據初始檔案資料,較難尋找這個人。探尋工作人員并沒有舍棄,推斷很有可能存有英烈名稱填錯的狀況。根據對《東臺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名稱和簡歷開展細心核查,她們發覺,一位名字叫做“潘日生”的英烈的基本信息、服現役簡歷、放棄時間和潘日升十分符合,通過不斷核對、走訪調查了解有關工作人員,最后確定潘日生和潘日升是同一個人,并找到潘日升英烈的小弟潘日永。潘日永還在世,住東臺市頭灶鎮金康村。“自身始終忘不掉獲知大哥在中國朝鮮放棄信息的那一天,那時候全部人是懵的,僅僅不斷地抽泣。”潘日永說,大哥一直是她們家的自豪。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