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
墻體廣告 收入是生存之本、民生之源,也是
大眾最直接、最理想的利益問題。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要全面落實居民收入倍增規劃,加強人民
大眾富足感。”
而今,“十二五”曾經圓滿收官,我市城鄉居民收入能否“芝麻開花節節高”?老百姓給出了稱心的答案。
“5年前,我的幻想就是能具有一家本人的門店。往常,這個幻想不只完成了,而且還是‘晉級版’。”在市區運營一家服裝店的80后女老板朱曉燕頗為慨嘆。 5年前,朱曉燕還是一名打工青年,2012年初她嘗試做起服裝生意,運營男款時裝。之后,她從實體運營轉向“線上+線下”的新運營形式,即“微商”加實體 店鋪。往常,她的小店運營得紅紅火火,一個月上萬元收入是常事,還買了一輛價值18萬元的轎車。
市統計部門數據顯現,在過去5年間,我市城鎮居民收入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0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了10499元,年均增長11.1%。
城鎮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得益于行政和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津貼規范進步、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增加等,也得益于一系列開展非公經濟、鼓舞創業和再就業的優惠 政策。居民就業觀念也發作積極變化,新增就業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熱情高漲,創業渠道不時拓寬,就業群體日益擴展。
“回家流轉土地搞范圍化運營,固然很辛勞,但收入比在城里打工還多。如今,家庭農場年利潤可達30萬元。”濉溪縣劉橋鎮金土地谷物種植家庭農場擔任人黃文杰說。
1983年出生的黃文杰,憑著對土地的深深酷愛和不懈努力拼搏,完成了從打工仔到家庭農場主的圓滿蛻變。
促進農民增收,減少城鄉差距,不斷是我市開展經濟、建立美麗
鄉村的工作重點。據統計,2015年,我市
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0元,比上年增長 10%。“十二五”以來,我市
鄉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比城鎮居民高2.6個百分點。隨著
鄉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 2.85:1減少為2015年的2.56:1。
我市不時增強
鄉村交通、水利等根底設備建立,有力推進了農業
現代化開展,農業運營范圍 化水平進一步進步。為促進農民增收,我市持續擴展
鄉村土地流轉范圍,鼎力開展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同時,我市持續加大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 機置辦補貼等政策扶持力度,逐漸進步新農保、新農合和
鄉村低保規范……一系列有力措施,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