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科學研究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史從何時始于?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什么積極意義?近日,人民日報網發布“文明之美看東方”思政教育特別策劃,邀約中國社科院歷史系部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第一到第四階段專家教授王巍出任講學特邀嘉賓,從自身親身經歷的角度,敘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成效和發展方向,詮釋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思考,呈現中華上下五千很多年璀璨文明行為的魅力。
什么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據王巍詳細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全名字叫做“中華文明起源與初期發展趨勢綜合研究”,自2002年開始啟動,包括了多學科、多方位、多層面和多方位四大特性,在國家科技部和文物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在參加工程的近400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顯成效。
王巍表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確定了中華文明起源、產生和初期發展的過程,實證研究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為。在其中最突出的便是
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在這兒看到了建造于至今約5000年前、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630萬平方米的外城(各自等同于4個和8個紫禁城的面積)。除此之外,在古都往北還看到了為防止水災而修建的長10余公里的高壩和低壩。建造古都和超大堤壩,彰顯了
杭州良渚皇權深入開展規模性公共性建設的水平。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給出了分辨進到文明社會標準的創新型國家: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發生大城市;二是商品經濟,階層分化,發生階層;三是發生皇權和國家。”王巍明確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良渚與此同時乃至再早一點,北到
遼寧西部的牛河梁,南到
安徽南部的凌家灘,甚至包括黃河下游長江中游,全是出現權力的提升、社會的分裂、階級的發生,只是表達形式不一樣。
“因此,我們說五千多年文明行為,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地區、遼河流域大致是并駕齊驅的狀態,只不過是
杭州良渚表現得更充分。有些地區,或許看到了高等級的陵墓,但沒有發現國都。有些地方發覺國都,但沒有發現高等級的陵墓。
杭州良渚有國都、有城堡、有王墓、有禮器、有國防、有戰事規范,是一個完整的證據鏈。他們的任務就是把其他的地區證據鏈不是很完整的要把它詳細下去,這也是實證研究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為就是我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最主要的成效,都是實際意義最大的成效。我們現在能夠有機會地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行為并不是稱為,更不是神話故事,是歷史的真實。”王巍表明。
談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未來發展方向,王巍明確提出,提議擴展研究的時光范疇,并繼續加強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參與,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世界別的文明的比較研究。“多元一體、兼容并包和綿延不斷是華夏文明的三大特性。我們應該進一步地豐富多彩考古新發現,推進他們的了解,如何才能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發展趨勢的一系列關鍵難題得到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認識,為世界文明科學研究做出中國學者的貢獻。”王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