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東南衛(wèi)視“海洋季風”通欄節(jié)目帶,于每周日18:00播出文化專題片《向往的大海》,從當下勤于耕耘海洋的人的故事切入,進入海平面以下,撈取遺珍,勾陳 歷史,傳承文化,共鳴向往。
7日晚首先播出的是海洋文物打撈與修復的故事,欄目制片人陳躍昕的一句話訴出了我們的心聲:“總有一些人堅信:進入海洋的深處,人們將抵達歷史更深遠、更深邃的部分。”
從海的深處走向歷史深處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
3752公里海岸線和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記取了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蘊藏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chǎn)。
對這些水下文化遺產(chǎn)進行打撈與修復,是還原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樣貌的重要途徑,也是福建當代海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憑借。
其中,平潭海域是福建水下考古的重點區(qū)域。2007年在平潭海域發(fā)掘的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出水了迄今為止數(shù)量最多的元代浙江龍泉窯瓷器。
元代浙江龍泉窯瓷器在宋朝至清朝期間遠銷海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mào)易貨品。
可以說,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的發(fā)掘,對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瓷器的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本期節(jié)目,我們特別邀請到福建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潘征,為我們展現(xiàn)文物修復的詳細過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羊澤林,講述大練島沉船遺址挖掘背后的動人故事。
拍攝過程中,我們跟隨潘征老師,走進福建博物院,和熙來攘往的人群一起將目光投向被喚醒的千年文物。
那一刻,歷史的、人群的、海洋的喧囂,將我吞沒——眼前僅見,過去的、當下的、未來的文明光輝交織一起。我似乎看到了那艘駛向遠方的商船,未能抗擊驚濤駭浪,沉沒于波濤之中;那些精美的瓷器漸被海草包裹,沉睡千年;如今,又被雙手托出海底,在文物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重放異彩。
正如潘征老師說的那句:
“手捧一件文物,真的就感覺是接到交接棒一樣,它把它的精神也好、文化也好,親自傳給你了。”
那一刻我意識到,也許面對文物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使命,一份傳承文明的使命。
我們跟隨羊澤林老師一起,走向大海,走向文物沉睡的地方。
如果說,大海的美麗深藍是一種視覺上的震撼,那么沉睡的文物和打撈文物的人帶給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震撼。
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重見天日之前,工作人員要通過長期艱辛的水下作業(yè),才能將文物從大海深處撈起,將歷史從海底深處帶回。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成為了中國水下考古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在中國水下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
羊澤林老師談起自己的工作的時候,飽含深情地說:
“作為一名水下考古工作者,我覺得我們不僅僅是打撈出文物,更多的是想通過出水的這些文物,能夠研究它們背后的文化,復原海洋文明、社會、經(jīng)濟、歷史。”
在無數(shù)海洋文物打撈與修復工作者的努力下,近年來福建出水并修復了大量的海洋文物,為發(fā)掘海洋文化的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做出巨大貢獻。我也在這次與海洋文物工作近距離的接觸中,被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感動,深刻地領悟到福建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傳承海洋文化的重要意義。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