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強化保障措施,夯實非遺保護傳承基礎。通過制定《鶴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管理辦法》《鶴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項目保護政策措施,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500萬元專項用于發展公共文化設施、非遺傳承保護、民族劇團建設等公共文化事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文旅企業培育、酒店客棧獎補等旅游產業發展。充分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村史館、鄉村文化空間建設等黨建和文化資源,先后在草海鎮新華村建立了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鶴慶基地,在六合鄉南坡村建立了南坡白依文化傳習中心,在金墩鄉趙屯村建立了趙屯瓦貓傳習中心,在金墩鄉銀河村金翅鶴村建立了鶴慶縣第一個鄉村圖書館、鄉村文化綜合體項目 銀河文化空間 ,在新華村銀器小鎮打造旅游巡回審判法庭和非遺傳承調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全縣已有各類非遺項目26項,代表性傳承人242人,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4項、州級項目9項、縣級項目12項,國家級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10人、州級傳承人18人、縣級傳承人212人。
強化宣傳引領,營造非遺保護傳承良好輿論氛圍。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將銀銅器鍛制技藝、甸北田埂調、白依人火草衣制作、甸南刺繡、手工造紙、瓦貓等鄉村民間工匠技藝文化研習作為基層黨建實訓、文化展示、學術研討等教育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春節、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等重要時間節點,不定期開展大型非遺宣傳展示和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拍攝制作《阿達跳》《民間鶴慶》《云鶴情》等民間歌舞VCD光碟,積極組織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國家、省、州組織的各類非遺巡展和研培活動,建成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傳習所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鶴慶基地1個和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1個,有效提高了群眾對非遺文化普及率和精神認同。同時,按照 1個總館+9個分館+114個服務點 模式,構建 縣級總館、鄉鎮分館、行政村服務點 的基本框架,將非遺保護發展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著力推進非遺文化向基層農村延伸。
注重融合發展,推動 非遺+ 模式深度開發。緊扣千年技藝傳承,工匠 傳幫帶 ,傳承老技藝文化精神,通過成立鶴慶縣民族手工藝協會,建立銀器手工藝集中研發中心、文化研學和教育培訓中心、非遺傳承展示中心,采取 高校+文化企業+代表性傳承人 的協同創新模式,將非遺與產業、非遺與高校、非遺與傳承人有機結合,創新傳承實踐,深入推動校企合作、電商融合、品牌建設等發展方式,掛牌設立銀器鍛制技藝教學實訓基地,先后推進16所高校與縣內8家企業結對。因地制宜,按需培訓貧困群眾掌握非遺技能、從事非遺產品生產,不斷壯大全縣銀器鍛制從業者隊伍建設,充分發揮 寸發標 李小白 月輝銀器 走夷方 寸銀匠 等知名商標品牌效應,構建鶴慶銀銅器加工 產、供、銷 一條龍經營模式,助力全縣非遺文化產業持續性發展。據統計,全縣從事銀銅器加工銷售人員達1.8萬人,年耗銀300噸,年耗銅800噸,年產值30億元。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