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大莊村有近四百戶人家,一千三百多人,一九四九年前是清一色的蘇姓,清一色的灰瓦木雕樓房,清一色的清石板鋪路,大富人家的建筑都是清一色雕梁畫棟的四合五天井。解放后有部分長工安家落戶,后來又有幾戶搬遷戶入居,才使大莊村有了幾戶外姓人。
蘇姓是大姓,在雙柏人口近萬,在縣內位居第四。據《雙柏縣志》記載: 大莊蘇姓源于陜西武功,蘇那懷于元末命宣慰滇中,鎮守河西曲陀關,后其六世孫蘇峨宦游南安州,遷居到大莊。 讓人產生歧義的是,在雙柏,只要問到蘇姓人家,說法基本都是一致: 我們祖上是四川眉山蘇東坡大學士。 那口氣自豪中又十分自信,容不得別人去懷疑。在大莊,現在還能找到年代久遠的 家譜 , 家譜 全都是過去工工整整的毛筆手抄,且紙張黃黑,多處破損,時間至少是民國以前,但開頭處卻是 老祖四川眉州蘇老泉之子蘇東坡 ;文化站前些年還從地下挖掘出來半邊古代楹聯,上書 根本眉山三蘇秀 ,后來我根據大莊古代留下的家譜配上 源同洛水一脈親 的下聯。具有一定權威的楚雄地方文化研究學者張方玉老先生經過長期走訪、拓碑、考證,并著文說: 在漢族移民中,中國歷史上著名文人四川眉州(今眉山)蘇東坡家族的一支,在元代進入云南,始祖蘇那懷駐守河西曲陀關,明初長子蘇寶以進士出任大理知府,晚年先在楚雄大石鋪選宅基,后定居南安州,后稱蘇家屯。至第四代時,有四子,留一支在老宅,另三支移居各地區,以大莊村的一支發展最快,成為最大的家族。故大莊蘇姓尊蘇寶為一世祖,河西蘇姓尊蘇那懷為一世祖,蘇寶為二世祖
后來終于查清了歷史,蘇姓出自嬴姓,顓頊后代陸終的子孫被封在蘇,后人就以 蘇 為姓,聚居于陜西武功,即洛水(洛河)一帶。到了唐代武則天時代,趙郡蘇氏之后的蘇味道官至宰相,后貶為眉州刺史;神龍初年(公元705年)蘇味道病逝于眉州刺史任上,一子蘇涇不能歸,眉山蘇氏自此始。傳至六世蘇洵和七世的蘇軾、蘇轍系蘇味道裔孫。是縣志上省去了中間關于 四川眉州 一節,才有了 大莊蘇姓源于陜西武功 一說,讓后人造成很多誤解。
后來,由從家譜中又查出,六世孫蘇峨宦游南安州,遷居到大莊后,了解到大莊 仙鶴 的傳說恰好與又有四川眉山蘇氏一族 修行成仙,尊者為鶴 的家訓一脈相承,又從眉山族人中選了300多子孫來此定居,并迅速發展壯大。這一說法,與潮州潮安縣后隴村遷出的潮安縣楓洋村的宗祠的門聯: 北海看羊三千里外一個臣浩氣長流漢節胡稱皆手澤;西湖放鶴八百年來太學士家聲勿替名儒循例繼眉山 完全一致。上聯說的是武功派始祖次子蘇武,下聯說的是眉山派子孫蘇軾。
雙柏蘇氏家族歷代都有 修行成仙,尊者為鶴 的傳統道德禮儀,歷代都有尊鶴的習俗,民間有很多仙鶴的傳說,至今還遺存著一種叫做 仙鶴笙 的舞蹈,現在建有仙鶴公園,每年都過 仙鶴節 ,而且蘇氏一族還世代遵循 詩書傳家、禮儀為先、讀書是命 的東坡風范,后人中大有為人忠厚,豁達好施的 三蘇 遺風。毫無疑問,大莊蘇氏一族是雙柏明朝以前最早的漢族移民。
四川眉山蘇家三杰一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大莊雖居哀牢山一隅,但大莊蘇姓人家自古以來一直視眉山蘇老泉之后蘇東坡為先祖,世代都用東坡之父蘇洵蘇老泉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寫作,精通六經百家學說,能下筆頃刻數千言,文名大噪,傳世后人的事來告勉后人勤奮讀書,世代相傳蘇東坡風范,灑脫直率,剛正不阿,放任不羈,且溫柔敦厚,生性詼諧,對人熱誠友善,恨一切邪惡之事,拒邪惡之人,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崇尚禮儀修身,詩書傳家,讀書是命的傳統 家訓 。歷朝歷代,從大莊蘇家走出的讀書人有軍界要人,有文人雅士。遠的不說,國民革命時期曾與朱德和葉劍英云南講武堂的同窗校友的蘇縉、蘇紳兩兄弟就十分了得。老大蘇縉從小苦讀詩書,胸懷報國之志,辛亥革命爆發時考入省立農校,因對社會不滿肆業回鄉教書;民國初年投筆從戎,參加蔡鍔云南護國起義,隨軍入川討袁,回滇后考入云南講武堂第十四期將校班,畢業后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在龍云部第三十八軍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后為龍云奪取云南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升任團長,后來在討伐貴州省主席周西成入黔作戰中戰功卓著,被授予上校軍銜;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天蔣桂戰爭中,下級軍官買通警衛將蘇暗殺,時年37歲;其弟蘇紳少年聰慧,15歲考入云南講武堂,據說與十五期的葉劍英同窗,畢業后隨護國軍討袁,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九軍胡若愚部排、連、營、團、旅長,被授予少將軍銜。在龍與胡軍閥混戰中,胡軍軍力不支,蘇紳在胞兄蘇縉勸說下反戈投靠龍云的三十八軍,被委任為團長,被稱為滇軍 蘇氏雙杰 。后因有人挑唆說蘇氏兄弟作戰勇敢,難防大患,加之蘇紳是投靠之人,即被調離軍界任祿豐縣長,兩年后改任景東縣長,再兩年后又御職寓居昆明經商。抗日戰爭爆發后,蘇紳掛職兼任滇緬鐵路雙柏征工處副處長、雙柏縣民防自衛大隊長,還被選為省參議員。蘇紳為人開朗,熱心教育,曾將一生的積蓄用來創辦雙柏縣立中學,并親任籌備主任和教育長、教務主任,還將自己應得的薪律公糧全部交學校作修建大門之用。其次,大莊蘇氏一族還出過畢業于云南大學,年輕時胸懷滿腔愛國熱情,曾回家鄉組織抗日演劇隊宣傳抗日,后來因對蔣介石包辦的 國民代表大會 代表不滿,參與十人 絕食護憲代表團 ,抬著棺材到南京請愿,最終當選國大代表的蘇銘芳。據相關資料介紹,蘇銘芳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但他從小聰明好學,讀大學時思想進步,對家鄉貧苦百姓很是同情,一腔熱血高呼 抗日救國。 1944年從云南大學放假回大莊組織部分教師、學生和文藝骨干排演話劇,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思想。1943年蘇銘芳還與大莊在昆讀書的蘇興芝假期回家鄉教唱抗日愛國歌曲,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外,蘇銘芳是雙柏歷史上第一個排演話劇,第一個大規模地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的人。據雙柏一位專門搞過很長一段時間黨史資料調查,寫出過有關專著的前輩講:中共云南地下黨曾選送過幾批進步青年學生到延安,蘇銘芳是選送之列,只因向導出事為國捐軀,蘇銘芳才沒有去成,但他又不愿為國民黨軍閥賣命,只好做了省財政廳財務督導員,后又隨下臺的省財政廳廳長李培天到長江實業銀行上海分行任出納主任兼私立東亞師范學校訓育主任,最后被李帶到了臺灣,一生郁郁寡歡,靠工資度日,晚年還來信關心大莊學校、橋梁等家鄉建設,言明愿捐其一生積蓄為之。后經鄉人告之,學校、橋梁已由人民政府建設,乃罷其議。1981年2月死在異鄉。舊中國的滅亡給大莊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新中國建立后,大莊仍處于全縣經濟文化發展的前列,特別是文化教育,更是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作為與四川眉山蘇東坡一脈相承的大莊蘇氏一族,重視教育的程度更是非同一般。自然,大莊蘇氏一族的人才也就從來沒有間斷過。一九四九年前有 國大代表蘇銘芳,解放后也出了一個全國人大代表蘇正國,而且身居省政協副主席之職位;古有大詩人蘇東坡,今有留美博士蘇東波,還出了幾十位小有名氣的作家、詩人。這不能不歸功于大莊蘇姓人世代詩書傳家,寒窗苦讀精神。
大莊還有雙柏至今保留的唯一古建筑 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蘇家祠堂。從中,也可以看出大莊的文化傳統不同一般。
蘇家祠堂原名蘇氏宗祠,建筑面積1478.18平方米,土木結構,四合五天井,走馬串角樓,正堂宗廟,門樓戲臺,整個房屋飛檐翹角,雕欄畫棟,古色古香,居大莊街正中,背靠犀牛山,面臨沙甸河,坐東向西,大門呈五滴水八字形敞開,氣勢恢弘壯觀,現在是鎮文化站。
雙柏蘇氏族人大有為人忠厚、豁達好施的先祖東坡風范,不僅與大莊村土著的少數民族處得十分和睦,竟然還讓大莊村所有土著的少數民族改姓姓蘇,過上了平等的生活,但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化在大莊還是保留得很好。
眉山 蘇氏一族 余脈的融入,使群山連綿起伏,前無關律后無驛道的交通條件,數千年的少數民族居地,幾千年的大山封閉造的大莊帶來新的文化元素。同時, 蘇氏一族 寬容、豁達的 東坡風范 ,也使當地多姿多彩、魅力無窮的少數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創新,形成了古樸獨特的大莊文化。
分布甚廣、不拘一格的民族雜居使大莊保存了完整的多元文化。在雙柏最富魅力的 三笙 中,大莊就有 老虎笙 、 大鑼笙 ,當然還有其他眾多古樸獨特的山歌小調和民族舞蹈。追根溯源,這些舞蹈又幾乎都是部落時期傳承下來的祭祀兼娛樂互相依存的圖騰產物,古老得沒有源頭可探,一問皆是 不曉得什么時候開始跳,歷來古代就有的。
老虎笙 和 大鑼笙 都說根在法脿,實際上大莊跳起來還更古樸、更地道。這是因為大莊木久郎的老虎笙與法脿小麥地沖的老虎笙本來就是同根同源,一樣的彝族羅羅人,一樣的尚黑崇虎。有的說木久郎是從小麥地沖分出去的,分出去的還有易門的白沙坡;也有人說小麥地沖是從木久郎搬過去的,但不管怎么樣,這三個村原本就是 一家人 ,同宗同族。大鑼笙是彝族尼蘇羅婺人的祭祀舞蹈,這種舞蹈不僅僅是法脿跳,大莊的麻栗樹、桃園和干海資的一些村寨以及柏子村的中村、依么口、瓦拖、阿者智等地區也跳。
木久郎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到十五跳老虎笙,麻栗樹等地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跳大鑼笙,舞姿粗獷、古樸,祭祀過程和跳的套路基本與法脿小麥地沖和李方村、者柯哨一樣,只是傳說不同,笙的動作更古樸、更原始、更粗獷,這大概是木久郎和麻栗樹的交通比小麥地沖和李方村、者柯哨更閉塞、沒有經過人為藝術加工的緣故。
節日期間,大莊別具一格的 仙鶴笙 、 老虎笙 、 大鑼笙 以及過去留傳下來的格拉中、上村和干壩上、下村的燈夾戲、傳統花燈戲紛紛登場,還有麻栗樹等少數民族地區各種各樣的雜笙、優美動聽的山歌小調也來助興,把一個寬敞明亮的大莊新老街子擠得水泄不通,到處是人潮歌海,輕歌曼舞,群眾性活動此起彼伏,通宵達旦。
燈夾戲的歷史有幾百年之久,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舉行唱燈祭燈驅神祈福活動。燈夾戲的劇種由川劇演變而來,格拉這四個村基本上都是蘇姓,據他們說始祖也是四川眉山蘇老泉之子蘇東坡后裔,與川北文化本來就有很深的淵源關系。清雍正年間,有個叫何仕光的川劇班主逃難到此入贅,一打聽根都是四川,于是就開始教唱川劇曲牌,后來又受了些滇劇影響,形成了夾燈戲,并代代相傳,終成了一種自成一格的特色地方小劇。
仙鶴節的來源不僅緣于 仙鶴笙 ,而且還跟大莊村的傳說有關。
相傳很久以前,從很遠的南方來了一個妖怪,用巨大的身子擋住了大莊村下面的沙甸河。頓時,山洪暴發,天昏地暗,河床被堵,河水越漲越高,兩岸的莊稼被淹,許多人被大水沖走,剩下的人死里逃生,紛紛逃到離河岸很遠的一座高山上。可是,河水卻有妖法似地越漲越高,一直攆著人們不放,人到哪里水就漲到哪里,眼看大莊村就要承受滅頂之災。這時,只聽見北邊莽莽的天空中突然傳來一陣陣 嘎 嘎 的鳴叫,緊接著從濃重的云縫里飛出一片五彩祥云,一只渾身潔白、頭上紅丹耀目的仙鶴,騎著一頭犀牛,駕著祥云迎面而來。只見犀牛駕著云霧到了河邊,迅速用龐大的身子堵住從尹代箐和普巖河滾滾而下的河水,那只仙鶴勇敢地沖向妖怪,并與妖怪在沙甸河里展開了殊死的廝殺。仙鶴與妖怪整整廝殺到第二天黎明,一共廝殺了九九八十一次,妖怪終于在仙鶴機智勇敢的強有力搏擊下被打敗跌落在河里
仙鶴打敗了妖怪,在沙甸河畔稍作休息,正準備起飛時,忽聞金雞報曉,無法繼續升空為仙,就長期居住了下來,犀牛則化作一座大山,日夜守護著每一個洪峰的到來。洪水一大,它就用力喝,使洪水難以成災。從此,河水不再泛濫,大莊也沒有洪災,仙鶴與妖怪搏斗時落下的羽毛變成了人們從未見過的工具,洪水落下去的地方出現了大片大片的沙灘。人們用這些工具開墾良田,種植莊稼,疏通河道。大莊當地的土著民族都發展很快,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后來大莊蘇氏人家從四川眉山到此落籍,也逐漸發展為當地名聲顯赫的旺族。
傳說中的那座山大莊人把它叫做犀牛山,也叫祭天山。每年農歷大年初二,大莊村老老小小都要帶上祭品到山上去祭獻,以紀念仙鶴駕著犀牛來為大莊解除災難,用生命挽救大莊村人生命的經過。仙鶴棲息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池塘,后人把它叫做 仙鶴湖 ,大莊蘇氏人家又在湖對面建起了 蘇氏宗祠 ,世代與仙鶴共處,并在仙鶴的庇護下人丁發展、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幸福和睦。
大莊村對面的地形地貌經過那一次洪峰的洗禮后,也神奇地酷似一只仙鶴在沙甸河里低頭飲水。人們說那是仙鶴打敗妖怪后累了,歇下來喝水的地方。大莊村后山傳說是仙鶴落腳仰望東方的地方,后來大莊人就紛紛到此燒香祈禱,并在此建立了 仙鶴寺 ,把仙鶴作為神物來崇拜,使它逐漸形成了 修行成仙,尊者為鶴 的傳統道德禮儀。
再后來,大莊的原始先民就根據仙鶴與妖怪搏斗時的一系列動作編了一組模仿仙鶴各種姿勢的 仙鶴笙 ,供村里當時居住的少數民族群眾節日里跳。后來豁達開通的蘇氏家族賜姓于村里的土著民族,把村里的土著民族統統改為蘇姓,他們土著民族的身份也就不存在了,仙鶴笙也就從大莊村傳到干海資波西廠、代么古、依那呢一帶,而大莊村因沒有了土著民族,仙鶴笙也就漸漸失傳,只有在不遠的波西廠、依那呢一帶還完整地保留著,一直傳承到現在。但波西廠、依那呢的土著民族只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過節時跳,他們過節時有搭青棚的習俗,久而久之, 仙鶴節 也就被當地不明真相的群眾叫成了 青棚笙 、 天鵝笙 ,直到前幾年一年一度的仙鶴節時才恢復了 仙鶴笙 之名。
現在大莊跳的 仙鶴笙 基本上是由代么古、依那呢的 青棚笙 和干海資、波西廠的 天鵝笙 演變而來的。笙中的 穿花 、 撕打 、 閃腰 、 合腳 側轉自如,瀟灑對跳,挺胸踮步、昂頭閃腰都給人一種優美自如的感覺; 天鵝笙 舞步歡快,優美灑脫,別具風格;而且兩種笙都是用竹笛、弦子一齊伴奏,音樂清新明亮,旋律歡快流暢,生活氣息濃郁。
仙鶴笙 在當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在跳笙時看見一行天鵝從空中飛過。天鵝優美矯健的動作觸動了人們的靈感,于是就模仿天鵝的動作編了一系列動作和隊形,加之 天鵝笙 中有一個 獨腳天鵝過田埂 的舞蹈動作在起跳時兩臂伸展造型獨到,似仙鶴展翅,又緣于大莊有一個關于仙鶴的古老傳說,久而久之,當地彝族群眾就把 青棚笙 和 天鵝笙 合起來演變為16個套路組成的 仙鶴笙 。每年農歷八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稻谷漸黃,品大莊特產谷花魚的時節,大莊鎮所在地都要舉行隆重的仙鶴節,盡情地展示大莊古老神奇、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
千里哀牢美景如畫,千里彝山有數不清的節日,說不盡的傳說,有無數神奇古樸的歌舞。彝山是一個大課堂,每到一個地方,每參加一個節日,它都能向人們講述許許多多關于節日、關于舞蹈的一系列故事。彝山又是一個龐大的民族文化大舞臺!大莊農歷八月十一至十三前后舉辦的 仙鶴節 ,它不僅向人們盡情地展示了大莊古老神秘和民族文化,同時也向外界盡情地展現了如今的大莊人勤勞、勇敢、自信、豪邁的民族傳統和對外開放意識,把一個神奇古樸、人杰地靈、物茂糧豐、獨具特色的 文化大莊 展現得更加完美。節日中的那些原生態的歌舞雖然是粗放的、原始的、甚至是簡單的,但節日展現給人們的卻是人類繁衍生息、延綿長久的歷史,卻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現在和未來的大莊。(本文選自蘇軾冰長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雙柏》)
作者簡介:蘇軾冰,漢族,生于上世紀60年代,中國作協會員,先后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中國作家》《中國校園文學》《小說選刊.增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星星》《草堂》《延河》《文學港》《雪蓮》《云南日報》《滇池》《邊疆文學》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紀實文學、文論等300多萬字,出版文學作品12部,有長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雙柏》、長篇小說《虎鄉誓言》出版,長篇紀實文學《紅旗漫卷哀牢》列入云南省作協建黨100周年長篇作品扶持,有作品獲過省內外各種獎項,原云南省楚雄州作協副主席、雙柏縣文聯主席、《哀牢山文藝》《彝鄉文化》主編,現為雙柏縣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