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張亮友,1927年生,安徽淮南人。1956年,29歲的張亮友三次寫信給當時負責國家體委工作的賀龍元帥,建議在中國發展馬拉松運動。
我曾經問過師父,為什么愛上馬拉松,他說他12歲就在淮南下井挖煤,當時淮南被日本鬼子占領。他看到日本人開運動會,不讓中國人參加,日本人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這個場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中國成立后,他就組織了二三十位馬拉松愛好者開始跑馬,在大家的建議下,由我師父給當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連續寫了三封信,強烈建議新中國開展馬拉松運動。1957年12月18日,國家體委和安徽省體育局就派專人來到淮南,找到我師父。
在與我師父進行專業知識的溝通后,最終確定在肥東縣舉辦新中國第一場馬拉松賽。
1957年12月22日上午8點半,新中國的第一個馬拉松測試賽在肥東梁園舉行,線路為合蚌路的店埠至梁園的折返公路。當時的比賽場地凹凸不平、風沙撲面,面對這樣惡劣的比賽條件,30歲的張亮友還是跑出2小時52分34秒的成績,這一成績也被國家體委確認為新中國第一項馬拉松紀錄,張亮友也因此成為新中國馬拉松運動的啟跑者。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我師父的建議,中國的馬拉松運動的開展可能會推遲10年甚至是20年。為了表達對他的這種超前思維的紀念,如今肥東境內的329國道,被命名為張亮友路。
張亮友參加肥東半程馬拉松賽
為了買豆芽,一天一個馬拉松
我師父是一個為馬拉松而生的人,在他身上,有常人難以見到的自律性和意志力。他告訴我,在那個年代,他每天從家里跑到礦上,來回有30多公里,他為了跑步,經常跟別人調夜班,目的就是白天可以跑步,人們于是都喊我師父張瘋子。
而他替別人買豆芽的故事,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年輕的時候,壽縣的豆芽比淮南便宜兩三分錢,在那個年代,兩三分錢也是非常值錢的。他每天堅持從淮南的礦區跑到壽縣,每次買六七斤豆芽,然后按原價給鄰居和周圍的同事。
他為什么堅持跑步去買豆芽,是因為一個來回大概40多公里,基本上就是一個馬拉松的路程。
師父常說,每個人都有一種惰性,為了使自己能夠堅持跑步,他就把為鄰居、同事買豆芽,作為一件逼迫自己每天要做的事。這種自律精神,當今的年輕人也很難做到。
師父常跟我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馬拉松的追求,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打敗,所以他的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也是我前進的動力。
張亮友年輕時參賽獲得的榮譽
心跳不停止跑步不停歇
從一名煤礦工人,到淮南一家碳合金加工廠的副廠長,我師父幾乎把所有的工資全部用在淮南長跑協會以及馬拉松事業上,每年帶著一幫人去各地比賽,像黃河東營馬拉松、鄭州馬拉松、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等等,這些費用都是我師傅自己掏腰包,他的所作所為對我的影響特別特別大。正因為看到了我的身上有他的影子,張亮友才認定我是他的接班人和嫡傳弟子。
2014年,在鄭州的鄭開馬拉松上,我師父張亮友已經87歲了,師母尚殿娥已經82歲,他們夫婦以7小時57分30秒的成績創造了世界年齡最大夫妻完賽紀錄。這么多年來,他們一起跑過的路程總和超過了50萬公里,我師父跑了38萬公里,我師母跑了12萬公里左右,這5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從2017年到2019年,中央電視臺連續三年邀請師父、師母和我一起去做節目,第一檔節目是《歡樂中國人》、第二檔節目是《歌聲嘹亮》,第三檔節目是《越戰越勇》。后來,江蘇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和安徽電視臺都陸續找到我們錄制節目,在節目中,我師父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一直在馬拉松之路上奔跑,直到心臟不跳為止
2019年12月18日,第十四屆品牌年度人物峰會在北京舉行,張亮友和袁隆平、張藝謀、莫言等69位知名人物一起,入選中國品牌70年70人 獲獎名單,老爺子拿到這個獎杯時,淚流滿面,他說,沒想到能拿到這么高的榮譽,這一生值了!
生前心系合肥的馬拉松
2016年,我到淮南看望他時,他把最心愛的那本《中國百年田徑史》送給我,這本書里,就記錄著中國第一場馬拉松測試賽。后來,師父師母年紀大了,到了江蘇儀征的孩子身邊生活,但每年合肥馬協的年會,他們都會參加。
作為合肥馬拉松協會的總顧問,他經常在馬拉松的技戰術方面給我們提出一些科學的建議和要求,不論是我參加比賽,還是他的徒孫 中國超馬第一人 梁晶的比賽,他總是非常牽掛。
我師父生前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建一個馬拉松文化部落,這個部落里,應該有基地、博物館、研究院、大講堂、智慧賽道、馬拉松農場和主題酒店,把與馬拉松文化有關的元素,都加進去,如今這個愿望,只有我不斷地努力,來實現了。
真可謂天妒英才,2021年5月22日,我的愛徒梁晶不幸罹難,如今,我的師父張亮友也駕鶴西去,現在只剩下我孤軍奮戰,越想就越傷感。
師父生前經常和我探討亞健康的話題,我們師徒三代都有一個夢想,就是推動中國馬拉松運動的大眾化、普及化,因為跑馬拉松的人越多,亞健康的人就會越少。
在余生之年,我會像師父和弟子梁晶他們一樣永不止步,用匠人的精神演繹中國馬拉松運動的下一個精彩。
合報皖 樂體育融媒體工作室 合報全媒體記者 韋韜/文 圖片由合肥市馬拉松協會提供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