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長江源區,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高寒缺氧,水系縱橫,人煙稀少,長期處于科研“空白區”。
2012年以來每年開展的江源科考,深入長江源區,摸清生態“本底”,研究變化規律,成為對長江源開展次數最多、覆蓋最廣的科研活動之一。一批批科考隊員克服高原反應,“把脈”江源生態,守護“中華水塔”,成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寫照。
走進江源,定點長期觀測摸清“本底”
“細針形的尖針桿藻,圓形小環藻,像小船的舟形藻……”顯微鏡里,“90后”研究員李魯丹正細心分辨和記錄各種藻類。這些都是她今年參加江源科考采集的浮游植物樣本。
“我們已發現長江源浮游植物超過40種。”李魯丹說,江源科考需翻山涉水,十分辛苦,“但探秘江源,每次收獲滿滿”。
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長江源地區拍攝的河道。
探尋江河源頭,人類亙古不息。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關于長江的源頭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1976年,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科考隊,首次將長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此后陸續探明“長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
在多次考察基礎上,2012年7月長江委長江科學院等機構組織20多人團隊走進江源,拉開江源科考常態化序幕。
來自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在長江源區進行科考工作
“水是萬物之源,江源科考始終聚焦水循環主題。”多年江源科考組織者、長江科學院原副院長陳進說,江源研究基礎薄弱,相較于單次單項科考,只有長期、定點的觀測研究,形成“綜合+專項”科考體系,才能全面摸清江源生態“本底”。
一次江源綜合科考,高原行程4000多公里,數十個固定采樣觀測點,采集江水、泥沙、植被、魚蟲等10多類樣本。十年來,科考隊員陸續查明長江三源各自水質與河勢截然不同的原因,鉆取冰川冰芯解讀江源氣候變化密碼,建起長江源區首個水生態系統科學研究基地,積累形成涉及江源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寶貴“數據庫”。
眾多科考發現的背后,是隊員們在高原克服困難、艱辛作業:河谷中遭遇泥石流,距離巨石僅一、兩米;鉆取冰芯耗時長,被迫深夜驅車翻越山脊;有隊員高原反應出現腦水腫,緊急送醫救治后才脫險。
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趙良元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流域觀測水文
為研究江源水質,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趙良元先后七次參加科考,“‘勇于挑戰、志于科學’的江源科考精神,在一批批科考隊員中傳承發揚,激勵大家走進江源、探秘江源”。
探究江源,掌握生態環境變化規律
相較于長江干流“一條大河波浪寬”,江源河流呈現各類辮狀、分汊等形態。加上河床經常“擺動”,導致橋梁、道路極易受到沖刷,使用壽命短。為掌握江源河流泥沙運動沖刷特點,長江科學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長周銀軍團隊,2014年以來先后十上江源。
他們在冰天雪地中,住帳篷、啃饅頭,在不同河段打孔取樣,首次還原出江源部分河床斷面歷史形態,發表江源水沙變化和河床演變對路橋水毀影響的論文,為完善涉水工程沖刷防護和優化設計奠定基礎。周銀軍說,江源生態環境與平原截然不同,“科考研究大有可為”。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