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春節長假,沒泡在實驗室里、跑不了去出差,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負責人張衛憲難能可貴在
武漢陪家人過去了個年。
但他其實沒閑著。
焦作市、
周口市、
信陽市……每天都會有許多各市區養殖場來電話資詢——肉食雞市場走勢一直起伏該怎么辦?需不需要調節喂養種類?飼料成本是否還有降低室內空間?
做為養殖業權威專家,張衛憲一邊認真地為其剖析解釋,一邊把養殖場從生產一線反饋的問題列入自已的科學研究。
“市場走勢通常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到,大家科研工作者要考慮的是怎樣通過科技創新方式促進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在張衛憲看起來,現階段畜牧業的難題歸結起來都集中在兩大方面,一個是種源,另外一個就是精飼料。
近些年,精飼料
價格持續上漲,飼養成本不斷增長。進口的能量飼料是否有高性價比的“平價替代”?張衛憲把研究內容瞄上了農作物秸桿。
“一方面,很多秸桿網絡資源被當做廢物處理;另一方面,養殖業精飼料飼料資源緊張,導致養殖成本逐漸升高,簡直就是‘懷著鐵飯碗討飯吃’。”為了將這種農作物秸稈回收運用,他擔任
河南非傳統飼料資源創新和運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帶領
公司對朝天椒、花生仁、地瓜等其他糧農作物進行農作物秸桿高效率轉換成畜禽養殖高品質精飼料科學研究。
“以朝天椒為例子,
河南省辣椒種植占地約30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每年能造成約3000萬噸級青椒秸桿。我們可以通過掰開揉碎、微生物發酵、青儲、黃貯等加工工藝,開展草食家畜喂喂養試驗,贏得了可信賴的科研數據。”張衛憲詳細介紹,朝天椒秸桿里面含有4.1%的必須氨基酸,而且含有大量的胡羅卜素、維他命C等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飼料資源,生產加工為優質精飼料后的經濟價值甚至高于朝天椒自身。
今年春節期間,張衛憲還收到了二份國際頂尖期刊的畢業論文選用通告,改動后就可以刊登。63歲的年紀和自己的學生一樣,每日在電腦前筆耕不輟,論述著隊伍用高分子材料定量分析精飼料營養價值的方式。
“我在學生們那邊學會了許多新詞匯,春天來了,我就定個flag,愿我們的研究方法能形成一種突破性的自主創新,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他說道。
假日科學研究“無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