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名叫 張飛 的醫生火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華山
醫院教授張文宏口中的這位 名字勇猛 的醫生,其實就是眾多基層醫生的代表。
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之后,今年以來,無論是全國兩會,還是省級兩會都特別提到了推進基層
醫療建設。基層
醫療為何如此重要?當前社區
醫療發展的難點困境在哪里?
資料圖:圖為一位醫護人員在配藥。
社區
醫療衛生服務是集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認為是 家門口的
醫院 ,主要滿足周邊居民就近就醫、配藥等需求。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衛生政策與管理學長聘教授劉遠立向中新網介紹說,基層
醫療衛生服務的專業基礎是 全科醫學 。
這個 全 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對服務對象全面情況的掌握、全面健康的管理、全程服務的協調。相對于
醫院而言,這也是社區
醫療的特點和比較優勢所在。 劉遠立說。
李晶今年34歲,是
天津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她告訴中新網,來社區就診的多為老年人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人,醫生主要負責門診、開藥和部分社區活動的
醫療保障。
資歷深的大夫,一天能看50到100個病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也很緊密,一些醫生會有自己固定的病人,或者病人就認定這一位大夫給他看。 李晶說,經常會有病人帶著水果和小吃來看她。平常診室不忙的時候,有些老年患者也會來坐坐。
可能一些老年人覺得社區醫生比較親切,問診時間富裕,對于自己的病情、身體還有家庭情況說得比較多。 李晶雖然年輕,但是她卻很愿意和這些病人多聊聊, 我會經常多囑咐他們幾句怎么吃藥,或者幫他們看看哪些藥性價比高效果又好 。
李晶回憶道,從前遇到的有一位病人不僅很信任她,經常找她問診,還曾專門做了一大碗涼粉等著她下班。李晶本想推辭,但病人連忙說: 沒事,我就在你下班經過的路口等著你呢,你不來我就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