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近年來,靖州始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增后勁、激活力促振興的重要抓手,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奮勇爭先,走出了一條項目謀劃 深 、發展模式 實 、經營方式 新 、資源要素 活 、考核激勵 嚴 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2022年,全縣124個村實現高質量 全域消薄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1981.23萬元,較2021年增長122.95%,村均純收入達9.97萬元,10萬元以上村59個,占比達47.58%,50萬元以上村7個,新增100萬元村3個。
融入大局謀。靖州堅持 一盤棋 思維,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融入縣域經濟發展大局,出臺促進扶持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1+7 文件,率先提出 全域消薄 目標,創新推廣 五種鏈接 十大帶動 發展模式,形成組織統籌、農口主抓、鄉村主體、面向市場、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緊扣產業謀。以強產業、有市場、可持續為導向,重點圍繞縣 6+1 特色主導產業(楊梅、茯苓、楠竹、山核桃、生豬、制種、中藥材產業),認真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362個,占比達75.6%。
真金白銀謀。直接投入財政資金3023萬元,撬動社會資金1.8億元,共同實施中藥材基地建設、倉儲物流、農林產品加工等村集體經濟項目78個,是歷史以來投資結構最優、財政資金撬動效果最佳、村集體經濟總量增幅最快的一年。
注重產業聯盟。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入主導產業、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聯合發展中藥材、水稻制種、大棚楊梅等村集體經濟產業10萬畝,69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800萬元,實現村企共贏、多方受益。
注重抱團聯創。53個村流轉土地4.2萬畝,通過抱團管理、協調服務,實現村集體穩定增收560萬元。土地流轉做法列入全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8種模式案例。
注重資源盤活。徹底摸清、盤活村集體 三資 閑置家底,45個村通過對扶貧設施、文旅景區、村部村小等資產的綜合利用,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40萬元,既把靜態資產變為活力資源,又解決了閑置資產無人管理、無錢維護的困境。
注重平臺 賦能 。搭建金融平臺,推出茯苓貸、楊梅貸,為124個村金融授信3.19億元,15個村貸款1200萬元發展產業。搭建研發平臺,21個村通過運用茯苓菌種、大棚楊梅等科研成果,提升產品附加值。搭建人才平臺,引進國藥集團高端人才管理團隊,推動村集體經濟中藥材基地標準化、規范建設運營。
落實項目包保壓責任。推行村集體經濟項目 四個一 包保機制(1名縣領導、1名聯村鄉鎮領導、1名工作隊長、1名村支書),確保責任上肩、項目落實、收益見效。
堅持聯席會商破難題。縣委書記主持召開推進會6次,組織部長召集各相關部門召開聯席會18次,把準發展方向、明確增收路徑、破解難題瓶頸。
強化督導調度促落實。堅持 月調度、季通報、年考評 機制,每月一提示、每季一督導,全年開展督查4次,督辦5次,通報4期,約談9人。
堅持自我加壓。年初就把 5萬元以上純收入 作為村集體經濟考核硬指標,作為鄉鎮基層黨建考核 好 等次的底線指標,以此傳導壓力、激勵作為、真抓實干。
加大考核比重。將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綜合績效評估、基層黨建考核中的村集體經濟工作權重分別提升至5%、5%、20%。
嚴格考核獎懲。縣財政安排資金185萬元,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成效突出的3個鄉鎮、20個村、10個幫扶單位,以及10名 頭雁 人才進行表彰激勵。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成效明顯的25名聯村鄉鎮領導、6名工作隊長、7名工作隊員優先提拔重用、職級晉升。同時,對村集體經濟考核排名后3位的鄉鎮,基層黨建工作不能評為 好 的等次。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