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日前,廣東省教育廳印發的《廣東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版)》(簡稱《意見》)提出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表,其中語文九年總課時占比21.58%;數學九年總課時占比13.88%;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九年總課時占比14.61%;體育與健康九年總課時占比10.6%。
不少師生、家長都在關注,語文為何占總課時超五分之一?體藝科勞等綜合素質課程課時占比緣何提升?外語總課時變少了嗎?
教育專家指出,課時的調整將更有利于發揮“學科之母”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同時進一步推進“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外語總課時占比的調整,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外語了,而是順應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形勢,體現外語教育出現多元化、多渠道的趨勢。
語文總課時占比第一
為何遠超其他科目?
對于此次《意見》提出的課程計劃表,不少人首先關注到語文科目的“體量”——語文九年總課時占比高達21.58%,遠超其他科目,與總課時排名第二位的科目相比還要高出近7%。
“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時比例設計,國際上一直把母語放在突出位置。此次《意見》對課程課時做出調整,更符合國際上通行的標準,也更順應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吳穎民說。
如今,義務教育課程建設更加立足本土實際,尤其是關注文化傳承與交流。
廣東華僑中學語文教師張明慧認為,語文課時占比高,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引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什么人”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育部其實早有行動——
2014年,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出整體部署,對各地各學校提出明確要求;
2021年,研制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小學課程教材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求進行統籌設計和科學安排,明確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內容、載體形式、學段和學科要求等。
在廣東華僑中學,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培養學生的重要維度。張明慧介紹,學校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語文均為每周6課時,其中有一課時是名著閱讀時間,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傳承文化經典。
有觀點認為,語文分量更重了,是否進一步印證了“語文是學科之母”?甚至,是否正如此前輿論所預測,“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其實與以往相比,語文課程的課時并沒有變化,是總課時占比改變了,顯得語文占‘絕對C位’。”廣州協和學校語文教師潘蔚賢坦言,課程增加、課時量不變,對學校和教師而言是一種新的考驗。“相當于菜多了,盤子卻少了,怎么辦?”潘蔚賢舉例說,廣州協和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在嚴格按照國家和廣東省的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本課程”,探索“課程整合”。
數年前,廣州協和學校通過“校本課程”在一年級開設英語口語、二年級開設信息技術、三年級開設人工智能等,前瞻性地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意見》還對各科課程提出實施建議。其中,語文要重視語言運用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學生在語言運用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和文化自信,整體提升核心素養。
“一年級、二年級是八九節,正是體現了重視語言運用的基礎性作用。”張明慧還留意到,不同年級的語文課時設置略有不同,整體上由一至九年級遞減。她認為,三至七年級學生機械記憶力強,適合經典記誦,每周六七節語文課符合學生學習規律,而隨著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應著重引導學生在語言運用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同時其他學科發展思維能力也非常有效,課時因此有所遞減。
此外,有觀點提出,這樣的調整是否過于重視“文科”、忽視“理科”?潘蔚賢說,此類觀點其實是對語文課程的誤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語文最終是為了整體提升核心素養,要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在真實生活和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體、藝、科、信息技術、勞動總課時超語數英?
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梳理可以發現,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科技,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些科目的課時總占比達36.9%,接近傳統意義上的“主科”課時總占比。
這是為何?
《意見》指出,要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時代新人。要貫徹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聚焦核心素養,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優化課時比例,注重學段銜接,確保五育并舉。
“體、藝、科、信息技術、勞動等課程的總課時超過了語、數、英課程的總課時,充分體現了教育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廣州市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校長賴海虹說,寶玉直實驗小學堅持五育并舉,開足、開齊、開好規定的課程。學校主動迎接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的巨大挑戰和戰略機遇,全面推廣人工智能教育。結合實際,學校還在低年段開設幼小銜接的“適應課程”、畢業班的“職業體驗”課程。
吳穎民說,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保證了藝術課、體育與健康等課程的課時,體現了廣東省落實以德為先、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育人要求,課程體系設置跟國家的育人目標更加一致。
“藝術課、體育與健康課程等課程占據重要位置,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處理真實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綜合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廣州市荔灣區西關廣雅實驗學校副校長袁艷玲說,并不是語數英成績好就代表學生學習好,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匹配目前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
沒有健康的體魄,就沒有美好的未來。近年來,體育與健康課程越來越受重視,體育成績在中考錄取總分的占比也有所提升。
“增強體質與智育的發展密不可分。” 廣州市海珠區實驗小學校長陳健說,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五育并舉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加其在總課時中的占比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舉措。
陳健介紹,在海珠區實驗小學,除了每周5節體育與健康課時之外,校本必修課程還設有“12+1”沉浸式體育專項課程。學生在校期間以必修形式學習足球、籃球、網球、棒壘球等12項體育技能,并于每年5月至10月學習游泳課程。此外,該校選修課程和“430社團課程”也開設了“健康與運動”課程,包括羽毛球、游泳、跆拳道、足球等,進一步為學生提供掌握體育技能、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良好平臺,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與實效。
英語、外語總課時變少了嗎?
一年級、二年級無統一安排課時
《意見》提出,英語總課時占比4.41%,外語總課時占比4.33%。英語、外語總課時占8.74%,此調整引起不少關注。
英語、外語總課時比例為何低于語文、數學?
細看課程計劃表可以發現,英語、外語在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并無課時安排。相比語文、數學少了兩年的課時,是英語、外語占比偏小的重要原因。
從高考分數來看,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這意味著外語學習依然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2022年8月,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9010號建議的答復》中指出,外語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袁艷玲看來,外語總課時占比的調整,并不意味著不重視英語了,而是順應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形勢。
袁艷玲表示,隨著我國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不斷加深,英語教育出現多元化、多渠道的趨勢,如今在生活中,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處處可以學英語,英語比以往更早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廣東的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高。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