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是硬骨魚類的兩大支系。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它們是否擁有肉質葉狀鰭。肉鰭魚類在志留紀和泥盆紀的 魚類時代 占據了絕對優勢,它們分化成各種形態,并在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現生的輻鰭魚類約有2.5萬種,而現生的肉鰭魚類相對于輻鰭魚類而言就顯得單薄得多了。現生肉鰭魚類僅有兩支,一支是肺魚類,包括了澳洲肺魚、美洲肺魚和非洲肺魚;另一支為空棘魚類,其唯一現生代表是生活在非洲附近海域的拉蒂邁魚,被稱為 活化石 。
空棘魚類化石雖然在數量上不多,但是在全世界分布很廣,除南極洲外,世界各大洲都發現過空棘魚化石。空棘魚的多樣性在早三疊世達到峰值,在中三疊世下降。我國最早報道的空棘魚是早三疊世鳳山中華空棘魚,其后在浙江長興上二疊統上部報道了空棘魚目的兩個新屬種,即新槐楊公魚和粗紋長興魚。1997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館金幸生在同一層位又發現了長興魚屬的另一個新種,即魏氏長興魚。
2006年,安徽巢湖下三疊統報道了空棘魚一新屬種,即馬家山巢湖魚。同年,晚三疊世關嶺動物群發現關嶺貴州空棘魚。
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中的魚類化石極其豐富,大多為硬骨魚類的輻鰭魚類,肉鰭魚類十分稀少,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就是空棘魚類的明星成員。
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為中等體型,體長為230毫米,其冠狀突大,呈半圓形。頂骨2對,后頂骨的后邊緣彎曲。淚顴骨后端寬大,后腹邊緣凹陷。鱗狀骨略微向前延伸。副蝶骨的腹面有很多顆粒狀的牙齒。齒骨后端分叉,牙齒分布在單獨的骨板上。第一背鰭有12根強壯且分節的鰭條。尾下葉比尾上葉略大。羅平空棘魚最為獨特的是:頰部有一塊呈三角形、后緣極其寬大的淚顴骨,且后緣有凹口。這是它與其他屬的不同之處,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除了發現有完整的空棘魚類化石外,在羅平生物群中也發現了一些單獨的鱗片。某些鱗片長軸可達2厘米,由此可推斷空棘魚的體型最大能在60厘米左右,應該算得上是羅平生物群魚類中的龐然大物了。
有意思的生殖方式:卵胎生
通過對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正型標本的詳細觀察,研究者發現在其腹鰭之下有兩個幼年個體被保存下來,一個在腹鰭附近,另一個位于腹鰭的基板位置。這個發現讓研究者興奮不已,因為這兩個個體很可能是胚胎化石。但這需要研究者排除該標本同類相食和不同個體壓覆保存的可能。于是研究者開始了仔細的論證。首先,研究者在腹鰭附近的幼年個體的頭骨上觀察到一塊非常大的喉板骨,淚顴骨后緣加寬,冠狀骨呈半圓形,這些特征與其可能的母體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一致。其次,腹鰭附近的幼年個體頭長11毫米、體長33毫米,腹鰭基板附近的幼年個體頭長8毫米、體長25毫米。這兩個個體的頭長和體長的比值均為33%左右。根據現代解剖學證據,成年拉蒂邁魚的頭身比比值為28%左右,臨近分娩的拉蒂邁魚胚胎的頭身比比值為19%到20%。因此這兩個個體的頭身比比值比成年個體大,而且還未達到分娩時的比值,應該屬于分娩前的狀態。再次,該幼年個體剛好位于腹腔輸卵管的位置。現生的拉蒂邁魚雖然是肉食型魚類,但是還沒報道過有同類相食的現象,而且這兩個個體保存得十分完整,沒有被破壞和被消化的痕跡。因此根據以上的證據便可以斷定這兩個個體就是胚胎化石。在此之前,最早的關于空棘魚卵胎生的報道來自德國上侏羅統索倫霍芬生物群,但也備受爭議,認為這是同類相食的結果。直到更多的含胚胎空棘魚化石和含胚胎的現生拉蒂邁魚的發現才讓大家確認了空棘魚屬于卵胎生的事實。
卵胎生是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孵化成幼仔后才產出體外的一種生殖形式,這是卵生和胎生之間的一種過渡情況。胚胎發育所需營養主要靠卵黃提供,母體對胚胎主要起保護和孵化的作用。這種生殖方式是動物對不良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的發現,刷新了空棘魚類胚胎的化石證據的時間節點,把原有的晚侏羅紀世的記錄提前到了中三疊世。
其實在現生的魚類當中卵胎生的現象并不少見,大白鯊、錐齒鯊、灰鯖鯊、護士鯊,還有大家熟知的觀賞魚孔雀魚都屬于卵胎生。美國一名科學家在解剖一條拉蒂邁魚時,在它的輸卵管里發現了帶卵黃囊的5條幼魚,揭開了拉蒂邁魚屬于卵胎生的事實。另外,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化石證明了很多已經滅絕的魚類也選擇了卵胎生的生殖方式,例如三疊紀時期的龍魚類、比耶魚類和肋鱗魚類,之前介紹過的光澤肋鱗魚也是卵胎生的典型代表。
背景知識
活化石 拉蒂邁魚
活化石 是指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也叫孑遺生物。與這些種類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其他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從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適應了現代的環境,并保留較原始的特性。大家熟知的銀杏、大熊貓、中華鱘、鱟等動植物都有著 活化石 的美譽。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 奇怪 的魚,它體態圓厚,體表呈藍色,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這條魚的發現震驚了學術界,因為它正是被認為早已在白堊紀就滅絕的空棘魚類。為紀念標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標本的貢獻,研究者南非羅茲大學魚類學家詹姆斯 史密斯教授把這條魚命名為拉蒂邁魚。古生物學家們非常重視這個發現,因為它的身體結構和曾經同它一起生存過的、后來進化到四足動物的魚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科學家們可以借助于拉蒂邁魚,了解一些有關人類遠祖的特征。拉蒂邁魚也因此被列入了 活化石 的名錄。此后,拉蒂邁魚相繼又在南非的科摩羅群島、印尼的蘇拉威西島、坦桑尼亞東北部桑給巴爾島發現,迄今已有200余條。1982年,科摩羅政府贈給我國一條浸制的拉蒂邁魚標本,這件珍貴的標本現今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古動物館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