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2018年,葉文玲與先生雙雙成為蒲田的“榮譽村民”。如她所說,除了自己恩師戴漢節是蒲田村人之外,吸引她的,還有蒲田村那深厚的文化底蘊。
蒲田是崇尚“耕讀傳家”的村落,曾涌現出極具盛名的學者,據蒲田村《戴家宗譜》記載,戴家曾出過18位文化名人。其中,有清朝的戴湘云、戴堯仁祖孫倆連中進士,有晚清撰寫《禮記通釋》的一代才女戴禮,還有數不勝數的貢生和國學生。蒲田村也因此成為玉環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古村落之一。
于后人而言,最為知名的必然是才女戴禮,她潛心研究經學十六年年,心無旁騖,撰編《大戴禮記》、《禮記通釋》等書,被譽為清代唯一女性經學大家。
耕讀文化里的蒲田
蒲田,傳說是因田地上種植蒲草而得名,是個草木氤氳的村落。一到了春天,這里桃花成片,整個村子都彌漫在濃郁的花香中。
沿著村道一直往里走,一幢恢弘的建筑映入眼簾。這是一座仿古建筑,雕梁畫棟,高高的臺基,烘托出禮堂的莊嚴。這里既是蒲田村的文化禮堂,也是戴禮紀念館、歷史文化展示館、圖書館、紅色紀念館等,承載著蒲田村千百年的歷史。
禮堂對面是寫著“盛世吉祥”的村部戲臺,“春華秋實掀開镕古鑄今史,玉韻金聲唱響歡天喜地歌”,恍然間好似聽見臺上絲竹泠泠,生旦凈末丑粉墨登場,臺下人頭攢動,掌聲、笑聲齊鳴。
沿著長長的臺階拾級而上,推開透著古韻的朱紅色大門,墻上“文化蒲田”四個大字,翻開了解讀“耕讀文化”的扉頁。
歲月的年輪中,總有一些“老行當”是穿插于記憶中的,它們用斑駁的印記記錄著時代故事。蒲田村的故事就藏在文化禮堂的“民俗館”里。
爆米花、打鐵、紡棉花在數十年前曾是蒲田村村民賴以生存的活計,當時間一頁一頁地翻過,這些民間手藝也逐漸消失在視野中。蒲田村尋找老物件,復原舊場景,將記憶重新拾回。
在展館中,蓑衣斗笠、畚斗蕃簾、揚谷糠車等農家物什,老人捂的火箱籠、嬰兒用的竹制搖籃、姑娘出嫁時用的轎前子以及煤油爐、碳火熨斗、氣燈等帶著時代烙印的老物件,已成為蒲田村“耕”文化的符號,被用心珍藏。
蒲田村還有舞龍、八蠻、滾馬燈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以《五獸戲龍》最為著名,是蒲田獨有的民間傳統舞龍項目。
傳說蒲田鳳凰山麓曾有五頭猛獸,它們分別是:麒麟、獅子、賴豺、獨角獸、倒鼻獸,而山澗龍潭邊有條黃龍,蒲田先民視這些龍獸為上天派來的神靈。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演繹,《五獸戲龍》從傳說走進了現實,以舞龍的形式得以發揚光大。作為慶祝儀式中必不可少的項目,每逢元宵或重大節慶日,蒲田村都會舉行“五獸戲龍”表演活動,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因為五獸戲龍的實物尺寸過于龐大,僅一條金龍長度就達到40多米,文化禮堂無法展示,只用圖文代替。據村里人介紹,舞動“五獸戲龍”,需要五十到六十多人,演出時,大鼓助陣,司儀唱贊,鞭炮齊鳴,場面恢弘。
五獸戲龍與其他的舞龍最大的區別在于五獸戲龍表演前還需唱贊詞,贊詞既是講述歷史故事又能營造現場氣氛。
了不起的戴家
當年蒲田,據說勝景無數,最著名的便是“蒲田八景”。據戴家家譜記載,“蒲田八景”便是由戴家文人描寫的蒲田八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只可惜隨著時光的流逝,它們不復存在。為了讓后人一睹它們當日的風采,蒲田村根據戴家文人所作的詩詞意境,請金陵畫家魯遲還原了這八處勝景的風貌,以供后人欣賞。
其中有戴基的《沙堤觀潮》、戴全斌的《龍潭春色》、戴玉琇的《柳岸漁燈》等,是蒲田一筆難得的文化遺產,可讀、可看、可品、可賞。
蒲田村又有“戴禮故里,經學之鄉”之說,可見戴禮于蒲田而言意義特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