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馬口魚、清燉胖頭魚、糖醋鯉魚、紅燒鯉魚……夏日時分,來自沈陽的游客溫先生帶著家人走進
遼寧省彰武縣大冷鎮的一家飯館,翻開菜單,活魚菜品讓他有些驚奇。“都說彰武是沙地,咋還能主打吃魚?”溫先生不解地問。
“那都是‘老皇歷’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治沙,彰武已經換了面孔!”飯店老板自豪地說,“漫天黃沙沒了蹤影,河水里也看不見渾濁的泥沙。這里的魚不僅肉質鮮嫩,還沒有土腥味,被大家稱為‘沙泉魚’,‘魚宴’成為彰武的特色餐飲。”
彰武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新中國成立前后,全縣土地沙化面積占比高達 96%,森林覆蓋率僅為 2.9%。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生態安全屏障,彰武成為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歷經74年奮戰,一代代治沙人初心鑄恒心,把荒漠變綠洲,實現了從“沙窩子”到“魚米鄉”的蝶變。
驅車行駛在彰武的公路上,道路兩旁樟子松林此起彼伏,蒼翠挺拔,陣陣松濤掠過耳畔。
這些松林,來之不易。1954 年,彰武第一代治沙人種下 2000 棵油松,但只有兩棵存活下來。痛定思痛,他們不斷尋找,最終發現耐旱耐寒耐貧瘠,適宜在沙地生存的樟子松。
1991 年夏天,因為樹里松沫蟬的吸食,加上松枯梢病,多處樟子松防護林出現群團狀枯死。研究人員又經過 10 年的嘗試,終于探索出不同密度間伐、營造針闊混交林的辦法,解決了因一種病、一種蟲撂倒一片林的問題,突破了人工林生態系統不穩定的難題。
“而今,樟子松不僅在彰武扎牢了根,還成為塞罕壩、
陜西榆林等‘三北’防護林的主要樹種之一,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彰武縣林草局局長趙立東說,“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又選育出彰武松、沙地赤松、班克松、沙地大果榛子等治沙良種。其中彰武松因四季常綠、耐寒,還入選2022北京冬奧會場館周邊綠化樹種。”
在彰武縣章古臺鎮,有一片當地有名的萬畝松林,遠遠望去,松林郁郁蔥蔥,林中不時傳出鳥兒的鳴叫。若不是林間、路旁時而見到的白沙,讓人難以相信這兒曾是上百米厚的沙丘。
“幾十年前,這兒正是科爾沁沙地向南‘進攻’的‘風道’‘沙口’,‘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認爹和媽’的順口溜正是當年的寫照。”彰武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褚佳琪介紹,“1952年,遼西省林業試驗站在彰武縣章古臺鎮設立,吹響了向沙地進軍的號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成了如今的萬畝松林,使白茫茫的流動沙丘固定下來,林地面積由18萬畝增加至212萬畝,改變了‘沙進人退’的局面,將綠色向北推進了13公里。”
生態要改善,經濟也要發展。登上彰武生態恢復示范區歐李山觀景臺,碧藍的西舊府湖倒映著朵朵白云,湖邊綠油油的千畝牧草與對面茂密的護沙林隔湖相望。滿目蒼綠中,一座座白色風車矗立在林海之間,葉片迎風搖曳,源源不斷地“吸風吐電”。
“彰武縣四季均有大風,且次數頻、連續天數多。”褚佳琪說,“沙固住了,風要如何利用?十多年前,彰武縣就開始風電產業開發,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風電已并網發電 95 萬千瓦時,年產值達8.25億元。”
因地制宜,變“生態痛點”為“致富妙招”。位于科爾沁沙地邊緣的阿爾
鄉鎮,一排排光伏電板整齊排列,好似鎧甲覆蓋著山丘和平地,光伏電板下一株株嫩綠的向日葵正茁壯生長。
“阿爾
鄉鎮土地荒漠化嚴重,
日照長降水少,農作物很難生長,以前村民收成少。”阿爾
鄉鎮黨委書記李志丹說:“
日照長、降水少的特點對發展光伏產業卻是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2012年起,我們在荒漠化低效能的土地上建起光伏產業園,光伏陣列既能穩定風沙,也能有效遮陰,降低地表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改善植物生長條件,在光伏板下套種農作物,每年還能帶來不菲的收益。”
在彰武縣大德鎮黃花村萬畝人工干預示范區,遍布的沙丘和風蝕點已經被沙打旺、草木樨等豆科牧草覆蓋,膝高的青草隨風搖曳。大德鎮黨委書記班久旭說:“每年開春,我們很多人就自發參加示范區牧草的補種,治沙是一種堅守,更是一種習慣,深深烙印在許多彰武人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