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三伏天處于小暑和處暑之間,由初伏、中伏、末伏三個時間段構成。“夏至三庚便入伏”,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開始便進入了三伏天。據悉,三伏天分為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長版”兩種,具體到今年,7月15日至24日為初伏、7月25日至8月13日為中伏、8月14日至23日為末伏,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xù)第10年出現40天“加長版”三伏天。
烈日炎炎、高溫持續(xù),不少市民在外出時幾乎“全副武裝”,利用傘、防曬衫、遮陽帽做好防曬措施,仙人粄、清補涼、綠豆湯等客家特色消暑小吃也廣受歡迎,一些店鋪甚至排起長隊。“我們家特別鐘愛仙人粄,三伏天吃仙人粄更是傳統(tǒng),老人家常說‘入伏首日吃個仙人粄,整個夏天都不容易長痱子’。”市民張女士說,此外,還會自己煲點糖水、涼茶,降溫解暑。
老街仙人粄攤檔邊的兒童。
三伏天還是借助外力驅散寒濕的好時候。近年來,三伏天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溫熱療法,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歡迎。入伏首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梅州醫(yī)院(市中醫(yī)醫(yī)院、市田家炳醫(yī)院)治未病科忙得不可開交。市民分為4列有序排隊,后方醫(yī)生正在準備藥貼,前方醫(yī)生詳細“四診”后辨證取穴、貼上藥貼,整個過程僅需4分鐘。
“三伏天灸通過使用具有溫熱性質藥物對腧穴的刺激作用以通經絡、調氣血、補陽氣,達到祛除濕氣寒氣、調節(jié)臟腑功能、恢復陰陽平衡的目的。”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梅州醫(y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yī)師賴瑜告訴記者,從7月5日開展伏前加強至7月15日初伏15時30分,該院三伏天灸人次達1500多人。患者主要針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相關疾病、抑郁相關病癥和痛證骨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頸痛腰痛等,相比往年,調養(yǎng)甲狀腺結節(jié)、甲狀腺功能異常、痛經、月經紊亂的人群明顯增多。
今年7月15日入伏,很多市民到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梅州醫(yī)院中醫(yī)熱病中心貼“三伏貼”。
記者了解到,未來一周,我市前中期受副高控制,以多云為主,有(雷)陣雨,天氣炎熱,最高氣溫35攝氏度以上;后期可能受熱帶系統(tǒng)影響,全市有中(雷)雨,南部有暴雨。
市氣象局提醒,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暑降溫,還需關注雷電、短時強降水、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對戶外作業(yè)、交通出行的不利影響。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