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時,長江
九江站水位21.82米,超警戒水位1.82米;鄱陽湖星子站水位21.55米,超警戒水位2.55米。較7月3日8時,長江
九江站水位上漲0.16米,鄱陽湖星子站水位上漲0.12米。
明明已經停雨,并且潯城天氣進入“大火收汁”模式,為什么水位卻在一直上漲?這得從今年的汛情說起。
強降水,歷史上首次暴雨紅色預警
從6月18日至7月2日,
九江連續降水15天,超過歷史同期最長降水集中期日數(13天),累計降水量達到576毫米,相當于歷史同期降水量的3.6倍。
7月2日,
九江市氣象臺發布了歷史上首次暴雨紅色預警,全市平均降水105毫米,其中,降水最大的廬山景區博物館站,達到234毫米。
平均降水105毫米是什么概念?
九江市氣象臺臺長楊超表示,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所形成的水層厚度,通常以毫米為單位。平均降水105毫米就是地面平均降雨量達到105毫米,也就是10厘米多。通常來說,100到250毫米的雨量稱為大暴雨,所以105毫米的雨量已經達到大暴雨級別。
這次降雨量為何會這么大呢?對此,楊超表示,這次降雨主要由副熱帶高壓西側的強偏南氣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游長時間對峙引起,短時雨強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所以累計雨量非常大。
雨雖停,大江大湖高水位仍將維持
當前,主雨帶已移出我市,市氣象部門7月4日10時20分發布高溫黃色預警。
停雨后,長江
九江站、鄱陽湖星子站水位漲幅放緩,但水位仍在高位運行。截至7月4日11時,我市仍有13個水文站點超警戒水位,69座水庫超汛限運行。
為什么雨停了水位卻沒有退?市應急管理局防汛抗旱科干部況文建介紹,究其原因有兩點,即上游來水猛、下游頂托明顯。
用兩組數據來說明上游來水情況:一是洞庭湖流域持續降雨,資江6天內形成了4次編號洪水,洞庭湖水位猛漲、入江流量劇增,7月4日14時,城陵磯水位34.29米,超警1.29米,距保證水位(34.55米)僅0.26米,入江流量40200秒立米;二是三峽保持較高流量出庫,7月4日14時達14000秒立米,導致長江
九江段流量達到59500秒立米。
從兩個方面說明下游頂托情況:一方面是長江中下游全線超警,例如,7月4日14時,大通站水位達15.50米,超警戒水位1.10米,
九江到大通江段水位比降僅為0.02‰;另一方面是隨著主雨帶北移,長江下游流域降雨仍將持續,特別是下游水位將持續上漲,給
九江造成的頂托壓力會愈加明顯。
因此,今年防汛要做好“防大洪、抗久汛”準備。
下一線,督導組“五查五檢”戰汛情
今年汛情復雜嚴峻,已導致90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為統籌做好今年防汛工作,做好超警戒圩堤正面防守和水庫、山塘、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反突擊防御,市防指7月1日成立了14個督導組,赴各縣(市、區)開展督導檢查。
此次督導重點為“五查五檢”,即查責任落實、查機制建立、查工作部署、查預案方案、查支撐保障;檢在建涉水工程、檢隱患整改落實、檢基層防汛準備、檢工程度汛準備、檢各類責任人履職。
與此同時,我市強化巡堤查險,動員全市5.7萬人次上堤全天候駐守,所有超警戒堤防全部安排巡查人員。市防指建立77人的市級防汛專家庫和4630人的“土專家庫”,成立防汛搶險隊伍112支、4116人,均已全部預置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