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2023年度“中國十大環境司法案例”發布會現場
2023年度“中國十大環境司法案例”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23年度發布的指導案例和典型案例。初評環節入選案例為230件,案例內容涉及公益訴訟、行政賠償、污染企業破產重整等多個方面。
“此次獲評案例中的許多優秀做法值得借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環境司法發展研究”課題組執行負責人張忠民介紹,入選案例深入貫徹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制度,平衡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二元利益關系,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對環境公益的維護,司法機關還充分借助于追償機制、法治教育等手段,融入多元參與力量,達成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目的。
2023年度“中國十大環境司法案例”發布會由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研究中心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中國環境司法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
宜昌市檢察機關督促整治船舶修造、拆解行業污染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
湖北省宜昌市地處長江中上游,得益于長江咽喉樞紐的區位優勢,當地船舶工業發達,新型標準化船舶和新能源船舶制造規模居全國全省行業前列。近年來,部分企業違規開展船舶修造、拆解業務,產生的廢鋼鐵、壓艙水、廢油、橡膠、石棉等大量工業廢物和危險廢物得不到規范收集和有效處置,威脅長江生態和水質安全。
宜昌市檢察機關辦案人員深入造船企業調查船舶拆解情況
2021年12月,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將上述線索交辦至宜昌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宜昌市檢察院)。宜昌市檢察院迅速組織對流域內的船舶修造企業和航運公司進行實地調查,查明有11家在修造過程中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5家未取得修造資質,有25家未取得拆船環評審批手續。上述船舶修造企業進行違規修造、拆解活動,威脅長江生態和水質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生態環境部門負有修造、拆解船舶污染防治的監管職責,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對未取得船舶修造許可仍經營修造業務行為負有監管職責。
因涉案問題范圍廣、情況復雜,宜昌市檢察院決定分類監督,統籌推進辦案工作。2022年1月至5月,宜昌市檢察院針對市級單位某新區管理委員會未依法會同相關部門加大違規拆解打擊力度的問題立案;葛洲壩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葛洲壩檢察院)受指定,針對4個縣區生態環境部門未全面履行船舶違規拆解監管職責問題立案;宜都市、枝江市、秭歸縣檢察院針對16家船舶修造公司未取得修造資質、防污染措施不足等問題,分別對轄區內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立案。2022年1月至8月,宜昌市檢察機關先后向11家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促使相關企業合規經營,消除環境污染隱患;加大對長江沿線船舶修造企業執法檢查力度,規范拆解行為。
檢察建議發出后,相關行政機關高度重視,經信部門督促企業全面自查自改,依法合規經營;生態環境部門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督促企業規范處置危險廢物,補辦環評手續,組織全市船舶企業自查整改,有效促進行業整治。在船舶修造方面,5家企業依法取得修造船許可、補辦環評手續,11家具有修造船資質的企業加大污染防治設施投入;在船舶拆解方面,對于依法不能辦理拆船環評的11家船舶修造企業,及時引導轉型,其余14家船舶修造企業承諾暫停船舶拆解業務,并積極推動辦理拆解環評手續;對違法轉移廢機油等危險廢物的某船舶企業,予以罰款10萬元,并責令改正違法行為;依法將接收處置廢機油的經營戶移送公安機關,已于2022年9月刑事立案。
為做好“后半篇文章”,宜昌市檢察院、葛洲壩檢察院聯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調研,向宜昌市政府提交《長江宜昌段船舶拆解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調研報告。宜昌市政府高度重視,推動出臺《關于規范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干意見》,從源頭上加強報廢船舶監管,完善相關企業資質審核,提高船舶拆解安全環保能力。
船舶修造、拆解行業環境治理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業縮影。宜昌市作為船舶工業產業集群地,區域內船舶流動性大,加之修造、拆解行業機械化程度高、工期快,導致行業監管缺位。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指定管轄+屬地管轄”的一體化辦案模式,打破流域治理中多頭治理、屬地管理的治理模式,推動多個部門協同對船舶企業開展分類處置,促進規范船舶修造、拆解行業治理。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