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發布 已過“立秋”,盡管30多度的氣溫仍是讓人感受在夏日,但天高氣爽的日子現已不遠了。
武漢人在秋風送爽的氣候總有到江灘放風箏的習氣,特別是孩子們。形態萬千的風箏飄在天空中,抬頭望去讓人心曠神怡。
你可知道風箏的制造技藝仍是我市的一項非遺項目嗎?竹編手藝風箏技藝2015年8月被評為
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8月2日,記者在
武漢市江堤中路高龍博物館內的江城竹風工作室,見到了該項意圖傳承人68歲的羅光文老先生。
記者嚴玨 攝影記者詹松
“竹瘋子”成了“風箏傳人”
羅光文父輩們從事的是扎彩,即是民間傳統的綁扎粘糊彩紙行當,舊時把經營這一行當的店肆稱之為 紙馬鋪。1958年,10歲的羅光文隨父學藝,克己立體的竹編風箏還獲
武漢市青少年硬羽翼風箏競賽二等獎。小有成果的羅光文學的勁頭更大了,到了上世紀 90年代初,羅光文憑仗其首創的“五虎上將”風箏一舉成名,在
上海市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風箏邀請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無論是扎彩仍是做風箏,都離不開一個首要的原資料,那即是竹子。而羅光文對竹藝的癡迷,不亞于 他的風箏。因為癡迷竹藝創造,羅光文在圈內有“竹瘋”之譽。一根普通的竹片經羅師傅順手雕琢之后,頃刻間就變成了一幅繪聲繪色的立體圖畫,而這一手雕竹絕 活是在削竹的基礎上練就的。削竹是竹藝創造的第一道工序,關于風箏制造而言,請求削出的竹片盡量薄的一起又要耐性好,不易折斷。用此竹片為骨架才能使風箏 更輕盈,飛得更高更穩。苦練數年,他總算練就了這手削竹如紙的絕活。對竹藝的酷愛也成果了羅光文的風箏制造。
他注重選竹、下料、設計、制造等,技藝日臻完善。羅光文屢次參與國內外風箏大賽,屢獲佳績。他特別拿手制造長串類風箏,其“龍頭蜈蚣風箏”別出心裁;“五虎上將”硬羽翼串子風箏,被美國一家風箏博物館保藏。
“扎、糊、繪、放”中國風箏技藝
羅光文介紹,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歸納起來只要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
簡略地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在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悉數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含:選、劈、彎、削、接;“糊”包含:選、裁、糊、邊、校;“繪”包含:色、底、描、染、修;“放”包含:風、線、放、調、收。
第一步要以細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制造而成。“扎”要到達對稱,使風箏擺布兩邊的受風面積適當;“糊”要確保全體平整,干凈利落;“繪”要到達遠眺明白,近看實在的作用;“放”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視點。
風箏的種類首要分為“硬翅”和“軟翅”兩類,“硬翅”風箏羽翼堅固,吃風大,飛得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得遠。
記者采訪羅光文的時分,他正在制造一只“九頭鳥”風箏。九頭鳥的“骨架”現已扎好,這個“骨架”是能夠拆分拼裝的,“這樣我帶出去放飛的時分就更方便了,裝在包里,現場一拼裝就能夠了。”羅光文說。
“骨架”做好了,第二步即是要做羽翼,這也是他正在進行的過程,記者看見,工作臺上,白叟正在 繪畫九頭鳥的羽翼,畫羽翼用的是寫意重彩畫。從小沒有觸摸過繪畫的羅光文,為了能做出美麗的風箏,參與工作后,開端買書自學畫畫,如今他現已能繪聲繪色地 畫出各種他想要做的風箏了。羅光文說,“做好這個九頭鳥風箏怎樣也得半個月的時刻。”
中國風箏技藝
風箏由東周春秋時期漢族勞動人民創造,至今已有2000多年。
相傳墨子研發3年,以木頭制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善原料,直至東 漢,蔡倫改善造紙術后,坊間才開端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公元1600年,中國的風箏傳到歐洲,而后廣傳于國際。至宋代,放風箏變成人們喜歡的戶外活 動。《清明上河圖》、《百子圖》中都有放風箏的生動現象。
在歷史上,風箏的用處曾有過屢次變換。依據史書記載,風箏的開端功用是用于軍事。到了唐代(公 元618~907年)中期,社會進入了昌盛安穩的開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端從軍事用處轉向文娛,一起因為紙業的開展,風箏的制造資料也由絲絹轉而開端使用 紙張。風箏逐步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厚起來。宋代(公元960~1279年),風箏的撒播更為廣泛。其時因為文人的參與,風箏在扎制和裝修上都有了很大的發 展。一起因為社會上對風箏的需要,制造風箏開展為一種專門的工作。
明清年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國風箏開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款式、扎制技能、裝修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個放飛外,還贈送親朋,并以為這是一種極為精致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