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墻體廣告 2014年9月28日,經過近兩年修建,我國第一座石榴博物館——我國石榴博物館在烈山區榴園村正式開館。
在淮北眾多文明旅行資本中,石榴文明源源不絕,前史上有不少關于淮北石榴的記載。晉代潘岳著作中記載:“榴者,天下之奇樹,塔山之名果……”據《法 華經·決擇記》記載:“蔡順,字仲君。母病疾,不能食,順尋醫獲方,取塔山之榴,入藥康復”。明代嘉靖年間士大夫吳夢騫所著《隋年》中也有“塔山石榴,顏 色鮮美,粒大籽軟,汁甘而濃……”的記載,清代又以珍惜果品進貢朝廷。在榴園村數萬畝石榴園內,至今仍保有明清時期的古石榴樹千余畝,是一份稀少難得的石 榴文明和旅行資本。
據介紹,榴園村石榴已形成以塔山為中心,連綿50余公里、總面積達6萬畝的石榴栽培基地生態群落,是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塔山石榴”已變成國家地理象征維護商品。
自2010年以來,我市每年舉行石榴文明旅行節,跟著宣揚推廣的深入,來榴園村旅行、觀賞、采摘的市表里游客日益增多。2012年9月,我市在合肥 舉行第三屆石榴文明旅行節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告將建設全國首家石榴博物館,一起推進榴園村沖刺國家4A級景區,叫響石榴文明旅行品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進下,經過一年零七個月的努力,坐落在榴園村的我國石榴博物館在市第五屆石榴文明旅行節時期正式開館迎客。
博物館主展館修建面積4400平方米,現代漢韻修建個性,全體嚴肅高雅,館內設有“青史留名,榴之源”“榴珠芬芳,榴之學”“榴光溢彩,榴之益” “榴花似火,榴之愿”“榴香雅韻,榴之韻”等五大展區,一起設有5D影廳,選用聲光電、多媒體、置景、什物陳設等多元化的展現方法,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 展現石榴來源與傳達、石榴文明、種類科學分類體系、資本使用價值和科學研討最新效果及開展趨勢。
石榴博物館的落成,使這些稀少難得的石榴文明資本的研討和使用進入全新期間。
2015年2月8日,記者走進博物館,只見很多游客正在此觀賞、游覽、攝影,對博物館豐厚的館藏和現代科技的運用大加欣賞。
我國石榴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石榴為主題的博物館,占地20.4畝,按山坡地形疊級遞進締造,順次分為年輪廣場、傳達之路、榮耀與夢想、主展館等,既作為展現場所,本身又變成一景。
據介紹,我國石榴博物館全體修建群選用漢唐個性,規劃中運用闕、中軸線、斗拱、慢道等多種漢代修建元素,并將此提高。博物館聯系現代展覽館功用,采 用大空間布局,立面上簡化漢代修建門窗形式,與時俱進,使修建慎重又不失現代感。博物館由進口廣場經過門廳、庭院抵達主展館內,兩邊為輔佐用房,經過連廊 和主樓與前面門廳銜接,將自然景象和修建結合、共生,使得修建本身變成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可謂修建精品。
在主展館,記者看到,有的游客正經過液晶電視觀看我國及國際石榴栽培的前史、產地散布和開展狀況等內容,有的游客在石榴雕塑、石榴根雕前合影,有的游客經過幾臺自拍設備在館內留影……
“這兒展現的紅皮軟籽石榴個頭的確很大。經過觀賞,我學到了常識,開闊了視野。”一位游客在什物展區觀賞時,宣布這樣的贊嘆。
主展館外,一些游客來到5D展廳,配戴觀影鏡,觀看起有關石榴的宣揚片,在感同身受中學到了常識、熏陶了情趣。
我國石榴博物館負責人高松告訴記者,博物館每周二至周日對外免費開放,跟著博物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前來觀賞的游客已累計超越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