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墻體廣告 2月28日是第八個“世界稀有病日”,南昌共青團市委、江西稀有病公益開展基地等在紅谷灘新區世貿廣場啟動了“改 變從了解開始”的江西稀有病病人尋訪活動,旨在呼吁更多的人重視稀有病集體。近日,記者經過采訪了解到,當前南昌有稀有病病人超千人,而90%的稀有病專 用藥少、醫療本錢高且難治好,我省稀有病孩童病人多在貧窮地區,許多稀有病家庭因病致貧,或拋棄醫治或債臺高筑。
表象:患病人數少90%難治好
稀有病又稱“孤兒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見的疾病,世界衛生安排將稀有病界說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員的0.65‰~1‰的疾病。當前,已有6500種疾病被確定為稀有病,常見的稀有病有白化癥、重癥肌無力、漸凍人等,而90%的稀有病難治好。
在擁有500多萬人員的南昌,超千位稀有病病人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也就致使了他們成為了不受重視的弱勢集體。“許多稀有病病人在被醫院奉告病況無法醫治后,他們要么拋棄醫治,要么傾盡一切前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醫治。”江西稀有病公益開展基地負責人李三多說。
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的稀有病總患病人數超越1680萬,約有80%的稀有病是遺傳缺陷所造成的,其間一半病人在出世時或者孩童期即發病,且病況開展敏捷,死亡率很高。
事例:
稀有病孩童家庭因病致貧
通體白凈的“月亮孩子”、一磕就骨折的“瓷娃娃”、面龐板滯的“糖寶寶”……每一種擁有漂亮稱號的疾病背面,都有著稀有病病人的苦楚和悲愴。家 住新建縣的余先生雖然家庭不算殷實,但也算夠用。2013年,余先生剛出世的孩子患上了一種“怪病”,吃什么吐什么,連奶都喂不進。著急的余先生配偶趕忙 將孩子送至省孩童醫院就診。
“咱們經過查看發現小孩得的是先天性食道閉鎖癥,屬嬰幼兒中的稀有病種。”省孩童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鄒慧娟通知記者,“這個小孩的食道上下盲端相 差7公分,也即是成人一根食指的長度,手術難度比較大。”說起余先生的小孩,鄒慧娟浮光掠影:“由于小孩食道盲端相差較大,即便做了手術,也簡單重復堵 塞。我記住這個小孩在咱們醫院住了1年,前后花費了近30萬。”余先生原本還算不錯的家庭,也由于孩子的住院醫治及陪床照看而簡直將積儲花費殆盡。
記者了解到,當前我省醫保關于嬰幼兒稀有病最多也只能報銷一半的醫療費用,但這關于有稀有病人的家庭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就拿省孩童醫院來說, 醫治稀有病的費用至少2萬元,而大多數患稀有病的孩童都生活在鄉村等較貧窮的地區,許多家庭是承當不起上萬元的醫治費用的。”鄒慧娟說。
窘境:專用藥少醫療本錢高
“當前只有不到1%的稀有病已有有用的醫治方法,絕大部分稀有病都是沒有專用藥來醫治的。”李三多說,“由于關于稀有病來說,專用藥的研制本錢是適當高的,制藥企業花費近1個億去研討專用藥,而最終適用的人群卻只有幾千人,除非把藥價進步,否則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藥企研制少,醫保報銷率低,再加上稀有病的“稀有”致使低重視度和了解度,許多醫院關于稀有病也是束手無策。“就以孤獨癥病人來說,每88自己 中就會有一個孤獨癥病人,可是當前全世界關于孤獨癥病人的醫治卻仍是個難題,最大的緣由就在于世界上沒有2個完全相同的孤獨癥病人,因此無法進行同種病群 的數據分析和研討,稀有病也是如此。”
上一年年末,記者采訪了進賢縣“漸凍人”吳勇福。3歲時他患上了漸凍人癥,全身癱瘓無法行走,醫師通知他這種病無法醫治,只能用藥物推遲肌肉萎縮 闌珊,可吳勇福家庭貧窮,長期的藥物醫治讓他的家庭無力承當。“有許多的稀有病都是需求長期藥物醫治的,這也是致使當前許多稀有病病人家庭拋棄醫治或負債 累累的緣由。”鄒慧娟說。
重視:
我省建立首個稀有病公益安排
據有關報道,在剛剛曩昔的“世界稀有病日”,多個城市呈現了稀有病病人街頭收集愛心擁抱表象,期望經過擁抱讓大眾對稀有病集體有更多了解和尊 重,消除對稀有病病人的輕視。而就在今年年初,我省也建立了首個重視稀有病病人的公益安排——江西稀有病公益開展基地,致力于尋覓江西稀有病病人,為他們 免費提供醫療、藥物途徑,并呼吁社會各界給予稀有病集體協助與支持。
“咱們當前在做的作業即是從南昌及周邊地區下手,收集稀有病病人的資料及數據,并逐漸向全省拓展。”李三多通知記者,“當前在江西,關于稀有病 的重視是微乎其微的,咱們期望經過在省內尋覓一批稀有病病人,為他們組建溝通群,開展聯誼活動,此外還會舉行高峰論壇,經過增進大眾對稀有病的了解,來推 動這一集體現狀的改動。”
記者從省孩童醫院了解到,早在2012年9月,江西省慈悲總會就和省孩童醫院簽署了“貧窮家庭嬰幼兒稀有病醫療救助”協作協議書,由省慈悲總會 從孩童大病救助基金中列支專項資金100萬元,對于江西省戶籍的0到3歲嬰幼兒,并患有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先天性食道閉鎖等8項嬰幼兒稀有病的貧窮家庭進 行資金救助。 “到2014年10月底,咱們醫院共救助了94個稀有病嬰幼兒,共減免了103萬余元的醫治費用。”鄒慧娟說,“咱們列出來的8項嬰幼兒 稀有病都是可以治好的,下一步咱們計劃擴展嬰幼兒稀有病種規模和年齡段,然后非常好地協助貧窮家庭的稀有病嬰幼兒進行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