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墻體廣告 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胡丹 通訊員 陳晨)“如今只要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效勞。”家住溫州鹿城區南匯大街橋兒頭社區的包福來阿姨,兒女都在外地,曩昔最憂慮的是照看欠好日子無法自理的老伴。當今,她打個電話就處理了這個難題,并拿著民政部分免費發放的代金券跟護理工結算。
政府發代金券給白叟,白叟憑券兌換公司效勞。鹿城區經過采購公司效勞推廣的居家養老新模式,是溫州全部推動政府功能向社會安排搬運的縮影。這也是溫州繼續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基礎上的又一變革舉措。計算顯現,2014年,溫州經過“四張清單一張網”變革,市級部分行政權力從12723項削減到4168項,逾三分之二的精減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但凡政府不該管的,可是公司和社會需求,又有人管的事,政府能夠搬運出去;但凡政府需求管的,可是政府辦理功率低、管欠好的,能夠由具有條件的社會力氣來接受,但政府要向其采購效勞。根據這一思路,溫州將搬運主體和采購主體斷定為一切政府部分、參公辦理和行政類事業單位、經費由財政負擔的群團安排,并于去年10月出臺了《溫州市政府功能向社會安排搬運目錄(第一批)》,斷定了第一批34家市級部分167項擬搬運給社會安排的政府功能。
對于一些功能部分存在著等著看、舍不得、不敢放等思維,溫州日前建立了專門的作業推動領導小組。一起依照“養事不養人”的思路,明確規定政府功能搬運后要相應調整原承當該功能項目安排的人員和作業經費,但凡適合政府采購公共效勞的事項,原則上不再增加組織、編制、人員。
在“向誰搬運,向誰采購”的問題上,溫州將本來狹義的社會安排擴大到廣義的社會力氣。但為了保證“功能轉得出,社會接得了,效勞買得好”,溫州當前已對市本級依法掛號建立的社會安排進行了一次全部評價整理,篩選出110家具有接受條件的社會安排,將資質條件劃分為必要條件、優先條件兩個層次。
“怎么搬運,怎么采購”分外關鍵。為了避免將政府公共效勞過火市場化,一起避免接受政府功能的社會安排變成“二政府”,或許接受政府功能的社會安排被少數人獨占,溫州提出“一年開始破題、兩年逐步推廣、三年形成機制”整體安排,一起經過擬定一攬子相關方針,保證政府在搬運、采購社會效勞的具體操作層面有據可依,做到功能搬運、采購效勞透明化。
溫州今年將建立健全由采購主體、效勞對象及第三方構成的綜合性評定機制,對采購效勞項目數量、質量和資金運用績效等進行考評,考評成果向社會發布,并作為今后年度編制政府向社會力氣采購效勞核算、挑選政府向社會力氣采購效勞接受主體的重要參閱根據。